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渣打首席经济学家:G3和新兴市场面临不同威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0日 21:41  新浪财经

  李籁思 渣打首席经济学家兼全球研究主管

  很快全球领导人将在 G20 韩国峰会上再度聚首,摆在他们面前的会是一场硬仗:平息硝烟隐现的货币战争,消除保护主义的威胁,折衷国内政策重心的冲突,避免全球经济出现二次探底;防止出现新的资产泡沫,重塑世界对全球经济的信心,并且,希望峰会能够“求大同,存小异”,达成某种共识,以扭转全球经济失衡, 保持全球经济复苏持续。

  有人担心 G20 峰会过于庞大难以达成成果。例如,明年峰会的东道主法国已经暗示,希望在较小范围内解决货币问题。然而,货币并不是当前面临的唯一问题,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全球统筹行为的缺失,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世界经济正被不同的力量拖向不同方向的关键时刻。

  改变中的世界产生政策分歧

  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之中,但复苏程度却很不均衡。新兴市场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却拉动了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而且,不仅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还有很多新兴经济体,从巴西到尼日利亚到印度,经济增长都可圈可点。

  这与西方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财政刺激政策效力逐渐消失,西方经济增长踯躅难前。欧洲的情况是,欧盟外围经济体,如希腊和爱尔兰陷于衰退;而中心经济体,如德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欧洲年轻劳动力失业率高得令人吃惊,在西班牙高达 45%,在英国,每三个 16 到 17 岁的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失业,每五个 18 到 24 岁的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失业。美国的情况是大公司和大银行的状况非常好,而小企业和地区性银行的状态非常脆弱。

  目前世界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令人惊异的 62 万亿美元,较金融危机之前有所增加,也是十年前规模的两倍。全球贸易也表现出复苏态势,几乎恢复到衰退之前的峰值。当前全球经济的动态体现出了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中国正在经历工业革命。印度越来越开放。亚洲区内贸易额不断上升,更多非洲、中东和拉美的国家通过攀升的贸易,投资和新兴的贸易走廊相互连接起来。对西方企业来说,毋庸置疑,最大的市场是亚洲,那里人口快速增长,人们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信心高涨,并且正在经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以前经历的经济复苏中,西方企业愿意在本国内扩张投资,创造就业,但是现在,欧美企业似乎不再对西方忠心耿耿。所以,现在说贸易战或保护主义为时尚早——中国最大的投资者之一是美国企业。

  全球经济前景的变化正在导致全球政策中心出现深刻的分歧——法国和德国,美国和亚洲。全球经济统筹力量出现空缺。这是最不应该出现的。过去一年,各个国家齐心协力,协调全球经济政策,携手抵御共同的经济萧条的威胁。政策发挥了效力。现时,各经济体的经济政策转向为满足国内经济的需要。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是可能带来危险的后果。

  G3 经济体和新兴市场面临着不同的威胁

  西方惧怕经济出现二次探底,而东方担心通胀和金融市场泡沫。诱发二次探底的因素可能会是政策失误、油价飙涨等外部震荡事件,或者丧失信心。

  西方最大的政策风险是监管过度,这会限制银行的放贷能力。在财政政策收紧的环境中——欧洲已经开始这样做了,美国在中期选举之后也有可能步其后尘——很容易看出西方为何需要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低利率政策。美国无疑需要低利率,可是在欧洲内部,德国似乎十分有意加息,甚至在英国,也有观点主张加息。那将会是严重的政策失误。

  现在的麻烦在于,西方有必要维持低利率,但随着资金流向新兴市场,会给那里制造问题。对于美国再度开印钞票,存在着认为会导致亚洲出现通胀的抵触情绪。在全球经济衰退之前,中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对经济的驾驭非常成功,运用审慎性宏观调控措施约束银行信贷和融资行为。现在,这些经济体需要调高利率,但担心由此吸引大笔投机性外汇流入。预计会有更多经济体会像巴西和泰国那样,动用资本管制措施。

  鉴于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重重压力,全球决策者有必要“求大同”,力求稳妥实现储蓄国与负债国之间的平衡。令人担心的是过多的调整负担落在储蓄国身上,使得它们压缩支出。这种情况仍在发生。除负债国应做的调整之外,储蓄国也应该增加支出。

  对于德国来说,这好比要求表现好的像表现糟的那样做,深觉一向简朴的自己却要为拯救肆意挥霍的希腊而大举解囊的德国将会抵制。“大同”的另一方面解决关于货币的争论。经历了 2008 年英镑跳水的英国对这一问题保持着沉默。

  中国成为焦点,不过中国会说,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已经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预计未来人民币会升值,但只会是逐步地升值。由于各国利率诉求的差异,G20 峰会达成任何“交易”的可能性不大。或许,能够向前推进一步的是,坦率地承认分歧,放下最棘手的难以达成一致的部分,聚焦于寻找共同点,重塑信心和全球经济的统筹领导力量。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