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夏斌建议成立宏观审慎管理机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5日 07:16  东方早报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早报讯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11月4日在央行《金融时报》发表题为《宏观审慎管理:中国视角》的署名文章称,基于目前中国“一行三会”监管格局的分工现状,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成立一个宏观审慎管理小组或机构,统一向国务院决策负责。巧合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郭庆平昨日在第六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开幕式上也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夏斌表示,宏观审慎管理小组管理的内容包括汇总搜集相关数据,研究制定具体的相机抉择目标,制定一系列政策指标,参与在宏观审慎管理上的国际合作等。

  夏斌指出,国际社会关于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是不全面的。目前的金融改革方案仍限于通过限制微观金融企业的“杠杆率”等技术细节,但对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国际合作问题、整个网络风险的防范问题,仍未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相对应的例证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第二次探底”的风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仍在不断地发行货币、膨胀信用。全球过多的流动性,开始大量涌向巴西、泰国、菲律宾等国家,致使这些国家面临严重的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

  就此,夏斌指出,目前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是权威的,但未必是全面的。各国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呼吁并参与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行动,约束美元对内政策目标和作为国际货币应尽义务的不对称行为,寻求大国货币间的汇率稳定机制。对此,他在昨日举行的第六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开幕式上也指出,中国要在即将召开的G20峰会上尽量争取大国汇率稳定的提案。

  具体到中国的宏观审慎体制,他指出,在涉及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上,既需要银监会的一系列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同样需要包括逆周期政策在内的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资本管理政策等央行一系列政策的配合。

  文章指出,危机后发达经济体正需要去杠杆化、缩减信用,而中国正处于鼓励金融创新的发展时期,包括眼下正酝酿金融机构参与商品、能源、股权、信用等衍生品交易等。因此要保持清醒,既不要引领世界金融监管的潮流,也不要简单尾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一定要学会“以我为主”式的思考。当然,在国内流动性过多、调控难度大的特殊时期,不排除可以采取对信用杠杆放大进行暂时性强约束的制度。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