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羚
五中全会之前,业界关于收入分配改革路径的争论集中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孰重上。部分学者认为,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的基础,且目前中国初次分配领域存在诸多扭曲之处,因此收入分配改革应该重在初次分配。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初次分配领域应该由市场机制决定,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初次分配,而应该重在利用社会保障、税收政策调整等转移支付方式进行收入调整。
上述争论属于收入分配改革的路径之争,而新一轮争论则返回到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是高还是低、是下降还是上升;城乡收入差距是缩小还是扩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影响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路径的确定。
引发新争议的是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华生公布的两份收入分配研究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两个引起广泛质疑的结论: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偏高的、在过去十多年间是稳步上升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在扩大,而是在减小。
两大核心问题的争议都直指现行统计口径。对此,国家统计局多位官员在《第一财经日报》电话采访中未予正面回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国家统计局已经关注到此番争论,并已经进行研究和分析。
事实上,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实际统计中,到底如何真实地体现农民工尤其是举家外迁的农民工收入状况是个待解难题。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原副司长、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城市住户调查中,从设计角度,已经考虑到了举家外迁的农民工家庭。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部分人群(总量达3000多万人)流动性大、调查难度大、成本高,因此被抽中的比例较低,“的确是漏掉了些。”
但据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推算,即使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城乡之间的基尼系数影响也不大,可能只有1个百分点左右的变化。
对于华生的研究结果也并非全是质疑。
专家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是:由房地产泡沫造成的城乡居民财产差距急剧扩大是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并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转型的主要障碍。这也是华生收入分配报告的一个重要观点。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张淑英曾撰文表示,“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变化的特点之一是财产性收入增速下降。她同时指出,“十二五”期间,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主要表现为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贡献逐渐减弱等。
城乡财产差距急剧扩大提醒政策制定者,在“十二五”期间的收入分配改革中,应充分注意到这一变化,并通过土地政策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提高农村教育投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等方法来增加农民收入,避免财产差距过度拉大和由此带来的对整个社会的损害。
此外,撇开从数据统计上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高或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缩小还是扩大的争议,一个更加广泛的共识是:中国现实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持续加大,收入分配领域内的不公平现状亟须改变。
由统计口径不同引发的争议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勇气面对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有勇气通过自由的争论、认真负责的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得出真正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并基于此结论,找准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找到切实有效的药方。如此,才是中国民众之幸。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