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发生比较大的转变,否则中国国内的流动性必定非常充裕,资产价格还将继续攀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
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正在验证年初的预期:中国经济趋于滞胀、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正在变小。由于全球性的货币扩张再次发生,资产价格上升正在发生,而中国会走在前列。
与早前的市场预期相比,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表现具有“两高”的特点。一个“高”是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市场预期。正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所说: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和月度工业生产的增速在三季度继续下滑,但是下滑的幅度已经收窄。与此同时,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7.8万亿元,与二季度的7.9万亿元基本持平。
另一个“高”是指9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再创新高,达到3.6%,高于市场预期。就在不久以前,数家投行的经济学家都还继续预言物价指数将在七八月份见顶。仅有个别学者预言物价指数会在高位持续较长时间,甚至有可能达到4%。近日有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可以放宽CPI目标到4.5%甚至10%,市场的通胀预期随之提高。
三季度经济数据的“两高”特点显示早前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期正在变成现实。这个预期就是:中国经济正在向滞胀靠近。尽管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速度在三季度有所减缓、消费物价指数上涨的速度似乎也在减慢,但是经济减速、物价再创新高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在公布三季度经济数据之前出乎市场意料的加息,显示宏观经济决策对物价的担心。
央行加息显示了关注物价的态度,但是产生不了什么实际效果。因为加息导致两个相反的结果:其一是抑制国内某些对利率敏感的资金需求,从而减少国内的流动性。然而对利率敏感的资金需求在国内资金总需求当中只占很小比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不会在乎,因此轻微的加息起不了什么作用;其二是吸引那些从事利差交易的国际游资流向中国,从而增加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和国内的流动性。这两个结果相互抵消,因此加息对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模棱两可。
实际上,在当前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人民币窄幅盯住美元的体制下,中国很难有独立的货币政策。由于美联储已经明确宣示了未来货币政策取向:对内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外促进美元贬值。因此,除非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发生比较大的转变,否则中国国内的流动性必定非常充裕,资产价格还将继续攀升,甚至抵消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全球性的流动性充裕必定推动世界经济表面上“复苏”,中国经济也会分享这短暂的好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