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证券报:货币政策应适时转向稳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5日 01:2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社评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企稳,货币政策也需要从危机管理转向常规管理。中国证券报认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均发生了重大转折,货币政策应适时转向稳健。

  当前,经济企稳的态势基本确立:9月工业增加值仍同比增长13.3%,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固定资产累计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在24%以上的水平,投资企稳的趋势已基本确立;消费增长超预期,同比增长创20个月新高。经济向好表明货币政策“保增长”已取得明显成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使命可告一段落了。

  两年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埋下了诸多风险隐患:产能过剩压力可能加剧;信贷飙升可能引发的不良贷款率上升和资产价格泡沫压力正在临近。货币政策亟待转型。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淡化GDP目标,调结构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为货币政策转型确立了基调。

  首先,调结构,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需要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金融危机以来,大规模、低成本的信贷资金,在保证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助长了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局面,并酿成新的过剩产能,给未来企业利润和经济增长蒙上一层阴影。未来,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逐步落实和退出,信贷投放在规模上需配合投资节奏适度收紧,在价格上需要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促进投资结构优化。

  其次,当前通胀上行压力仍然显著,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显现,制约了“扩内需”的空间,货币政策需适度向“反通胀”倾斜。当前,实际负利率已持续8个月,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不到两年近16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后,国内流动性面临充裕甚至泛滥的局面;从国际环境看,美国可能很快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推动全球货币泛滥。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引发境外资本持续流入我国。而“十二五”期间国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与食品价格、天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叠加,都将成为加剧通胀的潜在原因。在此大背景之下,货币政策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通胀加剧。

  再者,两年的信贷飙升后,我国银行业未来可能面临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风险。金融业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而信贷政策适时做出调整,将避免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使我国银行业更加注重信贷质量的提升。

  货币政策转向稳健,首先是货币供应量以及目标应有所下降。央行将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目标定在17%左右,但9月末M1和M2同比增速分别为20.9%和19%,仍高于调控目标和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有专家表示,如果我国政府将“十二五规划”期间GDP增速下调到7.5%至8%之间,未来几年M2增长率应该控制在13%到14%左右以应对流动性泛滥。

  中国证券报认为,在调控工具的使用上,未来一段时期内央行仍将主要运用数量型工具进行调控。一方面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回笼力度;另一方面,视外汇占款增长情况,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同时,还可以通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实行结构性调节。利率方面,虽然我国是否进入加息周期还难以断定,但CPI涨幅、房地产调控效果和资产价格走势等都将牵动利率走向。一旦月度CPI涨幅再度超过预期,达到4%或者更高,不排除央行今年底明年初再度加息的可能。而汇率方面,由于结构调整和美元可能进一步贬值,人民币中期仍存在升值压力。

  总之,确定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释放调控信号,管理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预期。但稳健的货币政策所注重和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操作特点和操作方式。因此,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排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操作层面灵活地实行适时适度放松或收紧银根的具体措施。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