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龙
今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言论甚嚣尘上,特别是来自美国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骤升。9月2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国会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发出的最强硬信号,这种强压态势前所未有,表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在加大。
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是美国一些人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最重要理由,其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存在着巨额贸易顺差;二是通过各种模型特别是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来估算人民币“适当”汇率,模型数值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存在大幅低估。其实,这两种所谓的依据都是站不住脚的谬误。
谬误之一:贸易顺差等于人民币汇率低估
人民币汇率低估论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严重低估是导致美国产生大量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其基本逻辑是: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中国对美国持续的贸易顺差,导致美国企业出口利润的萎缩和失业的增加,进而致使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显然,这种逻辑判断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学道理,贸易顺差等于人民币汇率低估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导致中美贸易逆差的关键因素在美方。
人民币汇率并非导致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而在于美国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中美贸易地位不对等问题,在中美贸易中,中国的出口主要由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组成,中国处于贸易结构的低端,虽然中国有较多的贸易收支盈余,但获得的利润却很少;而美国则处于中美贸易结构的高端,其出口的主要是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不仅赚取了较多的利润,也使得美国消费者能够消费到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尽管中国希望进口美国的高技术产品,试图改善贸易顺差的状况,但始终未果。长期以来,美国为限制高技术产品向中国出口设置了重重贸易壁垒,反而倒打一耙,指责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这与客观事实是完全不符合的。又如美国国内的低储蓄率问题、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其次,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
在中国贸易顺差中大约80%~90%是加工贸易产生的顺差,而外商投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最大经营主体并创造这部分顺差。随着全球经济分工深化与资源优化,全球制造商将其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通过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经过加工装配将制成品销往美国或他国。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有相当一部分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顺差,随着加工贸易的转移而转变成为中国对美国的顺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失衡的延续。实际上,中国国内经济即国内企业主导的部分并不存在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只不过是产业全球化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大趋势下的附带结果,并不说明人民币汇率是被低估的。
再次,中美两国贸易统计方法存在差异。
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国贸易统计方法差异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美方使用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大大高估了对华贸易逆差。这种高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进出口使用不同统计标准,进口货值被高估,而出口货值则被低估;二是由于美方未考虑增值的因素,将通过第三方中国商品对美转口全部算做从中国的进口,而与此同时又将美国商品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忽略不计,对华贸易逆差被进一步夸大;三是美方在统计对华贸易逆差时只计算商品贸易,而不包含服务贸易;四是许多中国商品是通过美国转口到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的,但美方将这部分转口计入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谬误之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滥用
人民币汇率低估论者主要是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来测算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程度,并以此来推断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然而,从其研究结果来看,结论大相径庭。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滥用,从而导致其得出的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结论成为谬误。
首先,无视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错误。
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金融领域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但不可否认,该理论存在着诸多理论基础的错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数量论与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不相符合的;该理论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变化,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政治经济局势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与此同时,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究竟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物价为指标,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即一般物价为指标,很难确定。美国经济学家吕迪格·多恩布什指出,购买力平价理论“亦如货币数量论,至今聚讼纷纭,因为严格的说法通不过论证,而过于灵活的说法却又显得没什么用处”。
其次,无视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假设前提。
根据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购买力平价理论要成立,必须有四种假设前提:一是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二是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现同幅度的变动;三是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四是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而已。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这些过于严苛的假设条件,或近乎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很难满足,与现实情况偏离甚远:当今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本不可能实现国际间完全充分的自由贸易,而普遍存在的是贸易壁垒、非贸易品以及垄断等,也根本不可能实现商品价格均同幅度的变动;汇率除了受物价或各国通货膨胀率变动的影响以外,还受制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本国经济增长、国际收支、资本流动状况,以及利率水平、政策干预、投机炒作等诸多因素的变动,都会对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而导致汇率的变化和波动;影响购买力的因素也并非只有货币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消费结构,甚至心理预期因素都会影响到购买力。
因此,以购买力平价为依据得出的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观点有失偏颇,缺乏科学依据。购买力平价只是人民币汇率长期变动的基础,短期汇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市场外汇供求关系,并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再次,无视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已大幅升值的事实。
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2005年7月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23.5%。如果从1994年1月算起到今年7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大幅升值55.2%。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贸易模式转变的效果明显、进口增速大幅提升。尽管前一段时期人民币对美元保持了相对稳定,但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还是处于升值状态,如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不断上升,2008年全年上升了约12%。判断人民币汇率水平,除了关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还需要考虑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汇率水平,以及人民币的有效汇率水平。人民币汇率在经过大幅升值后,当前已无明显的低估迹象。
遗憾的是,人民币汇率低估论者全然不顾中国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已大幅升值的事实,也无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贸易模式已发生重大转变的事实,依然鼓噪人民币汇率低估以及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这恐怕是出于非经济方面的考虑,甚至可能是别有用心。
(作者为天大研究院经济学家、资深研究员,本报专家组成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