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将卖地收入大增当成反思土地财政契机

  对房地产行业来说,今年无疑是调控政策最为频繁的一年。不过,土地市场总体依然活跃。据报道,2010年前三季度,3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累计接近9000亿元,同比增长七成。而且大型的标杆房企依旧不差钱,拿地热情不减。

  地方政府近年主要依赖土地财政发展经济,早已令人诟病,是公众批驳也是现实逼迫所必须改变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的GDP收入主要来源于卖地,有充分数据来证实。据财政部统计,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为14239.7亿元,比2008年大幅增长43.2%;2009年地方政府本级收入总额为32581亿,土地出让收入,占比接近43.7%,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让金甚至占到了政府财政收入的60%到90%!而今年仅仅三季度的时间,也仅仅统计了30个城市的卖地收入,就高达9000亿元, “卖地财政”已成为地方财力不折不扣的“顶梁柱”,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建立在这样一个模式上的城市发展是极不健康的,也是很危险的。一些卖地收入已高达40%多甚至90%的地方,一旦无地可卖怎么办?吹起来的地产泡沫崩盘后又靠什么收入支撑民生?因此,早一些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显然比久拖不解决要好。那么,今年仅仅三季度的时间、30城市就高达9000亿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或者是一个地方政府痛定思痛、转变发展模式的一个契机。

  从经济学常理的角度,卖地拉起来的财政是虚的,它不像企业工厂、农业种植、养殖那样直接产生社会财富,往往是建立在剥夺最终端购房者利益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现阶段涉及房地产的税种有12项之多,涉及房地产的收费多达50项,两者共计62项。有论者认为,当前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和商品房交易领域设置的62项税费,犹如62部“提款机”。其言非虚,地方政府在卖地上,其实完全可以“一根手指头都不用动”就可以大把大把“数钱”。

  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地方政府基本不用关心企业如何、出口效益如何,农业农村和农民收入如何,就完全可以通过卖地来获得政绩和收益。某些地方的所谓百强县、百强市竟然完全是靠卖地卖出来的,这样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又怎不应该反思?更可怕的是,建立在卖地财政上的地方财政收入,本质上来源于社会公众、购房者的血汗钱。开发商从来不会做赔本买卖,任何一项对他们不利的调控,立马会转变成进一步压榨和挤压购房者、房奴的新招。最终损害的依然是公众利益。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靠卖地,其实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有关调控政策的加大力度,地方政府完全依赖卖地为生的发展模式,必然会遇到现实上的倒逼。如果调控得力,从好的预期出发,当前30个城市的9000亿收入未尝不是“卖地财政”最后上演的疯狂。节节攀升的高达9000亿的卖地收入让人震惊,而这份震惊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不排除是一个纠正不当发展观的契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