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旗舰。该公司被认为是“上市公司”雏形。
《公司的力量》 版本: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08月 定价:59.80元
19世纪美国公司股票。
陈列在意大利热那亚档案馆中最早的契约文档。
油画《招商局开局》。
作为至今为止最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的出现被称作是“人类的成就”,尤其是股份公司惊人的崛起,被公认为是现代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今天,公司的力量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司无处不在。公司让人爱恨交织。公司似乎身不由己。这就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最近推出的十集电视系 列片《公司的力量》。同名图书《公司的力量》,近期也由山西教育出版社推出。
由《大国崛起》原班人马创作的《公司的力量》,是中国第一部在世界范围内探讨公司制度的纪录片。从同名图书《公司的力量》来看,该片看似对世界 历史进程中公司所扮演的角色给予了不偏不倚的描述及评论,实际上,我们能从中读到的是公司正面的、积极的力量。公司强则国强,民企富则国富这一逻辑在书中 呼之欲出。
于普通民众而言,接受了公司强则国家强的逻辑或概念,至少要能先从书中读到培育公司好土壤的3个标准。
其一,是否很容易开一家公司。《公司的力量》告诉我们,在美国和英国,成立一家公司都很简单,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立公司。其二,对创业失败的接 受文化。在我们的文化中,失败造成的不良影响过大。这是需要不断修正的,我们需要明白不断失败是最核心的企业家精神之一。北大教授张维迎点评说:“如果个 人没有自由,法律、文化不鼓励人们冒险,不鼓励人们创新,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企业家。”再次是所有权的问题,也是更接近核心的问题。所有权的不可 侵犯性,所有权的稳定性,是商业活动的基石。如果没有财产权利明晰化的话,就不可能有契约的基础,也不可能有公司的产生。
极度概括性的语言,专家精练的评语,加上电视画面的冲击,《公司的力量》图书与电视片同期上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在这样的冲击波中,人们开始得到商业知识的基本养分了。
我认为《公司的力量》一书主要有3大看点,当然我们也能很明显地看出其中1个不足之处。
【3大看点】
看点1 呈现公司发展史画卷
《公司的力量》实则是公司发展史的精缩版,老少皆宜的插画版。描述的公司发展脉络极其清晰,是一部完美的画卷。
《公司的力量》揭开公司史的基本脉络:16世纪至17世初,英国和荷兰出现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及发展;英国南海公司、法国密西西比公司的倒 闭,致使成千上万家庭的破产,从而在此后100年间不再有股份公司;铁路时代催生股份有限公司的重新出现;英国通过了《公司法》;以公司立国的美国的强 盛;再到二战后日本的崛起,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重新开放……书中还包含了许多精致的细节描写,比如,提到了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认为这是公司发展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王室的财政和经济权力开始让位于议会,政府权力逐渐退出商业领域,把公司还给市场。
通过书写这一完美画卷,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近代以来,任何忽视市场力量,不能发挥公司组织优势的国家或社会都逐渐衰落。
《公司的力量》论证了只有借由公司推动市场经济的生产力,解放个人的创造力,国家才能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
看点2 专家点评恰到好处
这部纪录片采访到众多专家,从知名的中外名校教授,到传记作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不一而足。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解说公司发展的历程,专业性的角度加上大众化的语言,让该书处处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感,又充满较强的说服力。
我认为它是一部很好的商业普及读本,是一部教辅书。
一部书针对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囊括了范围广大的专家群的意见,这或许也只有中央电视台的平台能够实现吧。
看点3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公司的力量》每个章节结束都有个“启示录”,都预设了这类问题:中国及企业面临的现状是什么?我们有哪些不足,哪些急需改进或值得警惕的地方。我认为,这个“启示录”是纪录片中最大的亮点,也是该片创作团队最想告知政府、企业、普通民众的地方。
《公司的力量》很少有自己的判断,只提出问题,但却也掩盖不住它的立场。比如,在第三章有这样一个判断:美国的创富时代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相 似的地方。那时候的创富年代是怎样的模样呢?“到1860年,美国已经从一个等级社会悄然过渡到契约社会,俨然是一个公司化的国家。集权之下又有分歧,管 制之外又有自主。”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地方间不断竞争的30年,也是集权与管制的矛盾,分歧与自主的矛盾。由此得出结论,美国的创富时代与中国的 改革开放有着相似的地方。
讲到19世纪中后期的“进步时代”,公司利益侵害个人权利,公司的权力过度膨胀的时候,书中写到,当时很多公司老板心目中的逻辑是这样:如果嫌劳动条件不好,嫌工资太低,工人完全可以选择不来。
这段描述的画外音是什么呢?很明显,它要告诉大家,中国也有不少老板在用这样的逻辑,认为在市场经济,是雇员的自由选择,不存在压迫与剥削一说。问题的关键在于,那样的逻辑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至少,我们要开始明白,贫穷不仅仅是个人的事。
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进入了“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新时代。纪录片的编导们给出的对比是,中国现阶段的问题和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欧美国家所产生的问题十分相像。在激烈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重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方式。书中还有专门的章节是介绍日本企业好榜样的,日本企业以 其鲜明的本土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量,后来居上,一时间独领风骚。后来居上的力量,其实是外来经验与本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时的力量。
《公司的力量》每个章节最后部分的“启示录”是最具现实价值的部分。从这些启示中,我们能发现,《公司的力量》诉求的是公司正面的力量,可供遐想的空间是,发挥公司正面力量,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可兹利用的最有效的途径。
【1个不足】
逻辑性不强 数据有待核实
《公司的力量》文字精练优美,无不体现电视人对文字的追求,简易明了,却蕴含深意。几乎每一组词,每一段落都极具概括性,一两句的结束语,都是在综合多个案例后得出的。
不过,在阅读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文字组织会让人感觉较为散乱,逻辑性不强,较为碎片化。
当然,我觉得最大的遗憾是,引述的数字或许较为陈旧。当我读到“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公司,49个是国家时”这种论述时,我认为编剧 们仅仅为了表示大公司的力量已超越国家,但就具体数据而言,它是陈旧的。10多年前的图书《当公司统治世界》也引用了这类表述,时代在变化,相信,这个具 体数据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
书中,很多观点都是用数据说话的,同时我们又能知道,这些数据都是引述来的,制作团队不可能那么严谨地核实每个数据是否陈旧。《公司的力量》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知识的普及读本、教科书。但总导演任学安在后记中说,这不是教科书。
我理解的意思是,《公司的力量》的语言方式,有着电视的冲击感,却没有严密的逻辑性,数据的考究要达到教科书的标准,则有不小的距离。这是电视 不可避免的一个弊端。在阅读《公司的力量》的时候,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同样,也需要在电视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思考真正的“公司的力量”。
□邱恒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