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杂谈:政府部门该怎样回应公众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15:12  北京日报

  洪良

  近些天,对群众关心议论的一些热点问题,一些政府部门负责人、发言人相继出来讲话,或做解释或做澄清,然而从实际效果看,似乎都不太令人满意。

  不妨列举几例做些简单剖析。

  比如,针对国内油价“涨快跌慢、涨多跌少”的议论,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回应说,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国内油价涨幅远比国际油价要低。且不论“涨快跌慢、涨多跌少”是一种人所共见的事实,“误解说”似有一面之辞的嫌疑。更重要的是,社会上之所以流传这种议论,主要来自于公众对油价负担不断上涨,而几大石油巨头坐享巨额利润的不满。对这种显而易见的心理焦虑,有关负责人却仿佛视而不见,不置一词。

  再比如,针对“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一事,卫生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调查结果,称湖北3例婴幼儿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乳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也没有异常。然而这一闹得沸沸扬扬的公共事件却并没有因此尘埃落定,许多人仍是心有余悸,原因在于该事件背后的规则缺失和监管漏洞并没有得到明确填补,“检测无门”式的风险并没有完全消除。有关负责人在关上“激素门”的同时,并没有对再发生类似事件该怎么办给出明确说法,让人难以放心。

  还比如,针对“高校就业率统计存在不实”的报道,教育部专门致函媒体加以说明,认为“我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总体是客观准确的”,社会上质疑的“就业率统计注水”,主要是因为一些人对就业的理解与就业率统计口径有一定差距,产生了“理解偏差”。然而,对报道中披露的“将就业与毕业证、报到证硬性挂钩”等问题,该函却完全没有正面回应。

  以上这些“回应”、“解释”、“说明”,之所以不令人满意,甚至招来舆论新一轮抨击,可以从解释者的态度和立场方面找找原因。

  政府是为纳税人办事的,公众对一些事情有质疑,政府官员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有缺漏,然后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面对质疑,首先在潜意识中就有抵触情绪,第一反应就是站在部门利益的立场,撇清责任,为自己的工作辩护,那做出的“解释”、“澄清”难免不能自圆其说,当然也难以为公众接受。

  有时,一些政府官员也感到委屈:为什么自己做了那么多工作就不被人理解呢?其实这更多还是一个立场问题、方法问题、态度真诚不真诚的问题。面对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能真心实意、设身处地地站在公众的立场去思考,从能为公众接受的角度出发想想自己该讲什么话,又该怎样讲话,而不是下意识地站在公众的对立面去扮演“辩护人”、“反驳者”,那效果肯定是大不一样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