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亚文
中美关系近一年来如同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最近一段时间到达了最坏的一个高潮。美国高调介入南海权属争端,并在靠近中国政治中心的黄海海域派出航空母舰举行大规模海空联合演习,都严重挑战了中国的关键性安全利益。美国的突然“变脸”具体原因可以列出一二三四,但基本的成因,实际上乃是“GDP第二”综合征,也就是说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事实,正在极度挑战美国的神经。对此并非没有前鉴。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末成为“世界第二”后的经历,就能给当前的中国不少启示。日本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现经济腾飞,并于1968年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在此之前,日本仰美国鼻息、在大树底下乘凉,日子过得波澜不惊。而美国对日本也一度在保持明显物质技术优势的同时,还拥有强大的精神心理优势。1957年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赴美留学时,亲眼目睹美国的富裕,就曾感慨在他有生之年,恐怕日本都没有办法达到美国水平的一半。
谁能想到不过十几年之后,日本便已在世界经济中崭露头角,不仅作为“优等生”在亚洲世界脱颖而出,而且在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中也变得举足轻重。当年日本经济崛起给欧美国家所带来的震撼,一点也不比现在的中国为弱。这一点在上世纪80年代更为突出。当时日本借助汽车和半导体业的异军突起,在制造业上已凌驾于美国之上,日本公司在此期间向全球扩张,在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游乐业等各个领域全面出击,不到几年,日本的海外资产急速攀升到上万亿美元的水平。
经济技术实力的快速提升,也助长了日本人的政治志气。1977年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在访问东南亚时,提出日本外交在继续重视美日同盟关系的同时,要把亚洲外交也摆到重要位置。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兴起摆脱美日主从关系的政治思潮,主张日本要重新成为“普通国家”,而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日本要“脱美入亚”。日本国内敢对美国挑毛病的言论也日益增多,典型的就是作家、后来成为东京市市长的石原慎太郎,公开宣称“日本可以对美国说‘不’”。日本的经济崛起也在海外迎来了不少捧场者,1979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傅高义写下《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对日本即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深信不疑。
然而,随着“日本第一”的预言在全球各地响起,美国这棵大树便不再是乘凉的好地方,日本人的日子便不再如往日那样舒心惬意。当时美国不断有人惊呼“美国被日本收购”,198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竟然把“敲打日本”作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美国《商业周刊》1989年8月7日所作的舆论调查也表明:大多数(68%)的美国人认为来自日本的经济威胁比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更加不利于美国的未来。这使美日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美国未来的政治、安全和战略问题。它反映在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中,则是在老布什任总统期间,美国决策部门将日本排在苏联之后视为了其在亚太地区的主要潜在对手。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詹姆斯·贝克说:“冷战结束了。冷战的赢家是日本。决不能让日本成为冷战后的赢家。”
当年日本是被美国认认真真当作强劲对手来对待的,为此美国从战略上做出了打击日本的周密安排。美国抑制日本经济崛起的招数,可谓多管齐下,贸易审查、金融打击、扶持对手等,只要能用的统统用上。如在贸易领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美国频频使用以超级301条款为核心的“综合贸易法案”,以不公正贸易为由对日实施制裁、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改造日本经济结构和减少贸易顺差,在日本不愿意做出让步时则直接实施贸易报复。还在汇率问题上大做文章,逼日元升值和日本开放金融市场、放宽金融监管。对此广为人知的就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日本不仅被要求日元升值,还被要求通过超低利率政策扩大内需。日本经济的泡沫化就此形成。到上世纪90年代后随泡沫破灭,原先在国际上风光无限的日本金融机构,纷纷跌入美国资本旗下,日本在美国的资产也遭到贱卖。日本迎来的是近20年的经济停滞,所经历的不是“失去的十年”,而是“失去的20年”(日本《朝日新闻》主笔船桥洋一语)。
回顾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来的表现,尽管也有人提出日本经济近20年来的“难看”数据,不过是日本在“知强守弱”,是运用障眼法将日本财富深藏在了柔弱的外表之下,但美国通过一套组合拳将日本击倒在拳坛、使日本原本的发展进程遭遇重大挫折,却并不能完全掩盖。
(作者系国际问题学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