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减速趋势确立 调结构与保增长需巧平衡

  今年上半年,中国政府在提出保增长的同时,将调结构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年初以来,接连推出了地方融资平台清理、房地产调控、部分商品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取消等措施,显示了中国政府调结构的决心。但是,政策的叠加效果正在逐渐显现,尤其是投资减速所带来的经济下滑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下半年,中国经济会以何种速度前行?调结构和保增长之间能否更加平衡?通胀预期是否仍将居高不下?财政和货币政策在总体基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是否将进行微调?都成为目前市场关注的热点。

  为此,本期金融圆桌特邀请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共同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记者 苗燕 李丹丹

  调控非一日之功

  上半年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是否体现了政府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您认为这些政策对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能达到何种效果?

  诸建芳:今年上半年包括货币信贷总量增速的控制、房地产调控、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在内的政策的陆续出台,都体现了刺激性政策的退出,甚至紧缩,是调结构的体现。结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中国大体上需要10年时间来完成结构转型。结构转型的过程应该是首先拉动内需增长,分配结构改善,劳动力价格提高,最终消费率有较大提升;其次,产业优化升级,服务业占比提升,GDP能耗下降;最后,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率大幅提升。

  鲁政委:调整经济结构或者转变发展方式,对于中长期来说,显然是必须完成的一个转变。而就眼下来说,不能急功近利。既要避免局部的视野,也要避免以“对长期问题以短期化”的方式来求解,否则将加大经济的风险。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重化工业阶段,这决定了这些产业会在经济中占一个比较大的比重,减排要达到很低的程度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的减排目标达不到,也不能以关停的方式来强制达标。如果到今年第四季度完成不了,强行关停的话,会重现2008年下半年的情况,风险很大。

  李迅雷:经济结构问题涉及多方面内容,我认为调结构主要体现为:外需向内需的转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投资和消费平衡拉动,传统的高耗能产业为主体向新兴产业的转型,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上述政策措施主要目标在于消解经济增长的系统性风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当前之所以要力促结构调整,最关键的原因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劳动力、资源优势正逐渐丧失,因此,生产要素相对成本的变化本身要求结构调整,政策在这种转变中起一个引导和积极推动的作用。出口退税政策的取消有利于加速淘汰那些中国已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利于从高代价的行业中解放出生产力。但房地产体量庞大,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总体来说,结构调整和转型很难一蹴而就,要观察到明显的变化,可能需要3-5年时间。

  刘元春:这些是调结构的一部分。以房地产调控为例,房产新政的出台将使房地产市场按照“成交量下滑→价格下滑→房地产投资下滑”的路径进行调整。该调整周期将持续3-4个季度,并最终体现为固定投资的较大下滑,从而引发固定投资增速的快速回落。而地方投融资平台问题所引发的投融资平台的清理将有效遏制地方基础建设投资膨胀,从而有效遏制地方投资项目增长高居不下的态势。

  但是也要注意到政策的局限性。由于总体供小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深层次的制度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房产新政必须在持续稳定实施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房地产供不应求的局面,并缓慢出台制度性政策,因此政府不仅需要落实廉租房的建设、同时还必须放松对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各种约束,房地产交易税等制度性改革宜渐进推动。

  如何演绎调控“平衡术”

  调结构和保增长之间是否是矛盾的?中国政府是否会为了实现调结构的目标,而选择放弃实现今年GDP高增长的目标?还是会为了保持GDP增速,而再次在结构调整的问题上动摇?

  鲁政委:首先,我不同意“忍过三两年的低速增长,迫使结构进行调整,成功之后,中国将再次迎来一个良好的增长前景”的说法。因为结构调整是个长期的问题,对于长期的问题试图以短期的方式来求解,一定是不成功的。一个低速的经济增长,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问题。将没有推进结构转型的社会环境,同时由于增速过低,企业也没有多余的利润来为改进技术提供物质基础。所以我们过去看到的情况,恰恰是中国技术升级的速度和很多向好的方面转变最快的时候,都是我们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比较高的时候。

  无论是经济结构调整,还是其他急迫性的问题,都要以经济保持平稳较快为前提。我不赞成中国单纯地为了短期内3-5年之内,尽快达到一个所谓的结构的目标,而放弃我们的经济增长的目标。假设今年经济是减速的,政策不调,投资不增加,明年为了保持在8%之上,可能会不得不再投,结构可能就会再次恶化。持续的状态其实是需要依靠经济逐步的转变的,而不是激进的,以大爆炸方式的来解决的。

  刘元春:这并不矛盾。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虽然延续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强劲反弹,许多指标都达到了同期高位,但是这种经济的反弹和复苏是建立在强劲的刺激性政策、强烈的基数效应、潜在产出短期损失、结构恶化以及动态平衡等因素之上,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严重依赖于刺激政策的延续、存货调整的回调以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复苏,因而其增长态势具有短期性、脆弱性、多变性等特征。这种情况亟需调结构的政策出现。

  李迅雷:当前的两难问题是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权衡。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经济结构转型必然伴随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中国社会和经济在极端复杂的结构问题下非常脆弱,这要求中国经济必须避免大幅的波动。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增速虽然处于下滑态势,但仍处于相对较高位置,调结构政策导致经济一定幅度的下滑目前是可以承受的,当然我们当前的政策也非常灵活,不断动态调整,确保经济结构调整的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由于近来一些经济指标的变化,市场有观点认为,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重现,新一轮的刺激政策也有可能出台。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您认为,在何种条件下,上半年出台的政策可能重新出现松动的迹象?如果会松动,您认为会先从哪些领域开始?

  诸建芳:虽然经济增速趋于下降,但二次探底的风险较低。预计GDP增速将从2010年上半年的11%左右回落至下半年的9%左右,全年增长约10%。如果下半年经济增速下滑至8%以下水平,那样就意味着出现二次探底,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较小。2010-2011年经济总体呈现“U”型增长,明年二季度开始回升。

  下半年经济增长将有所回落,通胀压力逐步减弱,以及房地产价格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下半年政策氛围将有所缓和,紧缩性宏观政策将出现结构性松动和调整。

  首先,未来针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还将有所调整,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未来对高耗能行业和高污染行业的限制性政策还将有所强化,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年底前不排除强制性关闭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但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会采取扶持政策,体现出产业政策的结构性调整。

  再次,组合性房地产政策将继续。目前,对房地产行业的行政性限制政策基本已经出台完毕,未来将更多地转向保障房建设,若商品房开发投资下降显著,保障房建设进度和力度有可能加大。

  最后,促进经济转型的改革措施将继续推出。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政策只是一个大纲,未来政府将进一步出台政策细节,使之成为可操作的政策。收入分配改革将提上日程,劳动者报酬提高,个人所得税方面的改革,国有企业利润上缴财政的比例提高等政策措施都将有所推进。

  刘元春:从动态趋势角度来看,由于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房产新政的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结构性调整的力度加强等因素,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虽然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但GDP增速将出现强劲的逐季回落的趋势,多重经济下滑力量将在第四季度同时爆发,使中国出现GDP季度增速跌破9%、CPI月度增速回落至2%左右的“次萧条”局面,从而导致2011年宏观经济景气大幅度下滑。

  鲁政委:经济确实已经出现了明确的减速迹象,但是年内不会到8%以下,即没有探底风险。面对这种减速,下半年的政策应该出现向松微调。我觉得应该先从那些导致经济减速、放松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又不会太大的领域开始。

  比如房地产领域,保障房的建设可以加快。此外,对上半年主要是试图控制需求来尽快促使房价平稳的政策做出适度的微调。要从控制需求,更多的转向增加供给。对于融资平台,已经上马的,操作比较规范的,有还本付息能力的,应该让其继续推进。

  这些措施都是调结构的。货币政策要与之相配合。如果指望年内的经济不要下滑的那么快,关于信贷的节奏,是否还有必要坚守年初的“3:3:2:2”?还是说把下半年的“2:2”改成“3:1”的问题。

  此外,很可能到8月份之后,中国的出口的困难会再度显现出现,我们的汇率政策也应该富有前瞻性的进行调整。具体说,在转向一篮子货币的波动当中,作为现阶段的一个暂时的政策,应该大幅度提高欧元在篮子中的比重。这样既能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更加显著的双边波动,也可以把欧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影响有所降低。否则到第四季度,纺织企业将会遇到比08年末、09年金融危机时更加严重的情况。

  通胀预期将减弱

  很多人预计CPI的年内高点会出现在7月份,您是如何判断下半年CPI的走势?相比上半年,下半年通胀预期将加强还是减弱?是否存在通缩的担忧?

  李迅雷:我们确定5月PPI即为年内峰值,未来将持续回落,至2011年1季见底,最低或降至0以下。PPI、M1的回落意味着CPI非食品价格将在今年3季见顶回落。而从细分结构看,CPI非食品价格由居住价格所主导,由于房贷利率的上升,居住价格在短期内仍将继续上涨,但随着高基数效应的逐步体现,居住价格同比涨幅将在3季度见顶回落。

  结合CPI食品、非食品价格的走势来分析,未来CPI非食品价格将见顶回落,但食品价格仍将持续攀升,使得CPI在10月份见顶后的回落幅度非常有限。整体而言,我们认为CPI的峰值在10月份,峰值水平约3.5%,3季度以后的通胀压力将有所缓和,但并不是直接走向通缩。

  鲁政委:7—10月份可能会出现CPI年内的高点。下半年,通胀预期将有所减弱。因为PPI已经掉头向下了。5月份PPI已升至年内的高点,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已经从高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此外,经济的减速也会弱化大家对于物价继续上涨的担忧。

  我觉得是否会出现通缩的预期,取决于面对经济的下滑,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情况。

  诸建芳:我认为下半年的通胀压力会减弱,CPI三季度见顶后将趋于回落,预计全年上升约3%,至2011年下半年稳定在2%左右。同时,PPI的走势将从目前开始一直下滑至2011年中,2011年下半年略有回升。

  一般而言,决定未来通胀的因素包括由短期需求变化导致的经济增长以及供给变化。 首先,经济增长回落将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其次,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减弱。我预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放缓甚至回落,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升将有所缓解。第三,食品价格在第三季度见顶回落。

  刘元春:目前,来自流动性过剩、要素成本上涨等方面的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存在,但在基数效应、中国先行指数的回落、国际大宗商品的回落、世界通缩压力的加剧以及产能过剩的集中释放等因素的作用下,下半年中国价格上涨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2010年各类物价水平都将出现“倒V”型调整模式,中国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预计CPI将在8月见顶之后出现回落,并于4季度出现明显下滑。此外,中国总需求增速的放缓和总供给增速的提升所导致的产出缺口的逆转将从根本上缓解中国价格水平的上涨。

  虽说通胀压力减弱,但是也不会出现通缩,因为由于宽松货币政策长期持续、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以及输入性价格上涨难以在短期消化等原因,未来价格上涨压力依然持续存在。

  货币政策或强调结构性调控

  货币政策上半年的执行效果如何?下半年货币政策是否会因配合结构调整,而出现微调?

  诸建芳: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速接近20%,与历年17%的正常水平基本接近,我觉得目前的货币政策已经回归正常,下半年信贷控制将有所放松,信贷增量将比历年同期有所增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节奏将有所缓和。若下半年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也有可能松动。

  同时,下半年经济增速下滑,通胀上升的动能有所减缓,特别是需求拉动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因此,利用加息来调控总需求的必要性在下降。未来中国需要加息的条件是,投资需求依然旺盛,经济高速增长,而且全球经济稳定,美国开始加息。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可能采取补偿性的加息,以减少负利率的程度。

  此外,人民币波动升值,预计年内小幅升值3-5%。重返浮动汇率不会出现人民币单边升值,而是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和双向波动。但是,人民币升值是一种趋势,逐步升值不仅存在现实基础,而且已经作为一项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政策安排。

  刘元春:货币政策一要关注下半年经济下滑力量的加速,二要关注目前流动性依然充裕带来的问题,三要关注大量留存于房地产和其他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的变异,同时还要关注大量资本流入所带来的流动性注入问题。因此,货币政策在适度总量收缩的同时,必须强调结构性的调控。加息政策必须慎重。

  李迅雷:上半年的数量型政策调控基本消除了经济过热,抑制了房价进一步上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经济已在今年1季度见顶,未来增速将迅速回落至10%以下,经济已经由偏热转向中性区域,因而未来贷款利率加息的概率基本消除。由于3季度的通胀趋升,因而3季度的信贷可能会继续收紧。但根据04年及08年的经验,通胀见顶之后信贷增速随即见底回升,因而我们预测3季度的信贷增速见底,4季度将有所回升。

  鲁政委:货币政策上半年执行的情况是不错的。但考虑到未来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的前瞻性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

  应该说除了汇率政策对调节内外需有一定的作用之外,其他的政策很难说怎么去促进结构调整。货币政策总的来说是一个总量政策,调结构主要还是要由其他的政策来完成。但是其还是可以通过有保有压的方式来针对性地投放贷款。

  如果17%的增速是可以接受的话,货币政策就要在均衡放贷的节奏上有所调整,要在年内解决问题,要放到第三季度才行。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