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收入倍增计划应辅以均贫富措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7日 00:08  经济导报

  记者 时超 

  “如果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5年左右国民收入就可以翻一番。”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我国已具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随即,关于“收入倍增计划”是否可行、如何实行、最终成效等等问题的讨论扑面而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应重视中低收入人群

  据了解,苏海南所提及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与1960年由日本池田内阁宣布实施的计划颇为类似。这个为期10年的计划在日本发起了一场消费者革命,并成为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也让日本在1968年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目前尚未看到具体细节出台,难以作出具体的评论,但是我想确立这样一个政策方向,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国民收入倍增的计划,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姚御群指出确有实施的必要性,“因为多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居民收入的增幅大大低于GDP的增幅,所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但同时姚御群指出,计划的实施一定要确保不是少数人增加收入,而是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从中获益。“某些垄断性质的国有行业,如电力、石油、烟草等职工的平均收入,2008年时就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10倍,这些人的工资显然不需要再涨了。”

  事实上,比起国民收入翻番,人们更愿见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减少。近些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觉得仅仅有总量的倍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做好收入的分配。在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时,关键是要做好公平正义这篇文章,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入手,逐步提高劳动者尤其是一线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日前表示。

  而其他接受采访的专家也表示,在国民收入普遍偏低的背景下,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增加劳动者收入是有帮助的,但是在贫富分化日益悬殊的背景下,仅仅提出这一计划还不够,也要防止像日本实施这一计划所出现的负面效应,比如某些特权阶层借机上涨工资引发新的不公平。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的同时,国内收入分配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个税起征点应调高

  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同时有效地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崔咏梅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当前比较有效的途径是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尤其是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税制改革。

  崔咏梅指出,我国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对富人进行有效征税,这是导致贫富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工薪阶层是个税纳税的主体。据统计,我国工薪阶层税收占个税总额的比重在65%左右;而在美国,年收入11.3万美元以上的纳税人占美国纳税人的10%,他们缴纳的个税占联邦个税总额的71.22%。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也表示,如若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那么个税起征点的调节也应该提高,使个人工资增长速度与通胀的增长速度相协调,形成个税起征点与CPI上涨的联动机制。如果个税起征点提高的幅度没有通胀带来的居民消费成本的增加高,那么收入增幅就不可能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5月份,全国人大财经委就收入分配结构问题进行了密集调研。调研结论之一是建议减轻竞争性行业企业税负,腾出空间给员工增加工资。这项建议也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近的提议类似。据媒体报道,人保部建议,一方面继续推行劳资工资集体协商,另一方面探索税收优惠等措施在内的新思路。这些思路包括对提高职工工资的困难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来促进实现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

  “后续可能还会出台一些财税政策。”崔咏梅表示,房产税已经在设立中,今后应该考虑物业税等税种,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同时,可以征收资本利得税,对在如买卖股票、债券、贵金属和房地产等方面获得的收益征收利得税,以利于抑制暴利阶层的财富膨胀,平衡贫富之间的差距。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