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用评级误导成患 改革在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1日 07: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吴云

  围绕着美国评级机构的是是非非,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高盛集团金融部副总裁陈斌进认为——

  作为公司债务的风险尺度,信用评级在历史上曾是比较可靠的指标,但近年来,对结构性金融债务尤其是抵押债务证券的信用评级却被证明是不可靠的指标,甚至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比如,有很多结构性金融债务在2006年和2007年被评级为“AAA”,这意味着这些债务应该不会出现违约,但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9年之间,这些曾被评为“AAA”的结构性金融债务纷纷被降级到“CCC”或“CC”,换言之这些债务已面临很大的违约风险或损失。因此,如何对结构性金融债务进行信用评级已成为目前亟需改革的问题。

  改革势在必行,但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妥善处理评级机构与债务发行者之间微妙的业务关系,维护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债务发行者期望得到尽可能高的评级结果,但评级结果过高则不利于评级机构的信誉。另一方面,评级机构的收入又依赖于债务发行者。今后的改革可考虑将这种由债务发行方付费的方式转变为投资者付费或投资者和债务发行方共同付费,从而使评级公司的评级服务更能侧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其次,改进评级方法。评级机构往往根据历史数据对债务资信作出评价,目前看来这样的评级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缺陷。次贷危机爆发前,历史上美国还未出现过类似的房地产市场全国性衰退,评级公司按照历史数据,即平均每年3%—5%的房地产升值率来评估房地产抵押债务的风险。这样一来,在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衰退时,就产生了高估房地产价值的问题。不过,相信今后评级公司会注意到这个问题,通过比如压力测试等途径想方设法予以解决。

  再次,评级市场的竞争。美国的信用市场存在垄断,仅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家评级公司即垄断了整个信用评级市场90%以上的业务。市场垄断的后果是,这三家公司之间缺乏竞争,缺乏改善评估方法及改善评估质量的压力。这种垄断主要是因为这三家公司通过长期经营,建立起了它们自身的信誉,如一些机构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某种债务时,可能明确要求某家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另一方面,在长期经营中,这些评级公司也与一些大的债务发行者,如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建立起了长期的客户关系。从今后看,打破垄断,增加竞争,将有助于改善评级机构的评级服务。

  美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在考虑如何改建评级机构的评级服务。在最近草拟的金融改革法案中有条款规定,在美国政府内设立一个评级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决定把拟发行的债务交由哪家评级公司来评级,债务发行方不能自行选择评级公司。这将有利于维持评级公司的独立性,但目前这一方案能否实现尚不清楚。另一方面,评级公司所做出的评级结果只是评级公司关于债务风险的意见,并不是对债务风险开出的确保单,出现错误是难免的。

  在结构性金融债务领域,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已失去投资者的信任,市场有时甚至出现债务评级结果与债务交易价格相背离的现象,如一个“B”级债券的价格比一个“AA”级债券的价格还高。可见,在结构性金融债务领域,评级公司已失去了信誉,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尽管如此,假以时日评级公司还是能赢回市场的。这次危机对他们而言还未伤筋动骨,因为在现代社会,评级公司是“离不开的魔鬼”。没有评级公司,美国庞大的债务市场根本无法运转。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