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查堵补贴的黑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1日 07: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曲哲涵

  ■财政补贴的好政策在一些地方变了味儿,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国家对农用机具的补贴水平连年提高,要不要买台农机,正成为许多农家院里的“大议题”。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具补贴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农机专项补贴从2004年的7000万元,跃升至今年的145亿元。农民得好处,企业见效益,农业综合产能上台阶。

  然而,也有些“黑手”伸向了“财政蛋糕”,拿走了原本属于农民的实惠:

  在一些基层县乡,享受国家补贴的农机实行定点销售,部分经销商恶意抬高农机价格。由于在当地“只此一家”,实际上形成了垄断经营。有农户反映:“性能一样、牌子差不多的收割机,非农机局指定的售价仅在1万元左右;可一旦被‘补贴’了,就卖到1.5万元。按规定国家补给全价30%,可里外一算,农民只得到几百块钱的好处。”还有的地方,补贴农机具的“指标有限”,倒卖到农民手里,好几道关口要提成,实为“明补暗抽”。

  好政策在一些地方变了味儿,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确保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

  切实加强政策的约束力。为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业部、财政部以多种形式强调各级农机化,财政部门要规范管理、阳光操作,并规定了“三个严禁”、“八个不得”。这些“纲纪”,基本上覆盖了我们目前所见的种种弊端,比如坚决禁止农机购置补贴收费行为、严禁借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之际乱涨价,等等。但是,对于违反这些规定该受到哪些惩戒,相关文件却没明文规定。几百亿的资金自上而下划拨,某些官员不满足于只当“过路财神”;而无良商人更是伺机“割肉”。二者若一合拍,就会侵害农民利益。有农机代理商在网上发帖抱怨说,自己给农机局的回扣,占总价的10%,不提价没赚头!这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带“刃”的要求才具有刚性——无论是对管理者还是经销商,只有让其违规成本远高于寻租利益,“严禁”、“不得”才具有约束力。

  探索改变补贴方式。很多农民希望能把补贴直接发到自己手里,既避免被克扣,又可随心所欲地选择补贴商品。国家明列补贴农机目录,一是为了扶持优质农机企业,二是确保农民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但如果地方“招投标”程序不规范,“补贴”反会助长垄断,扰乱市场秩序,造成不公平竞争。可不可以让农民自己去购买,然后凭发票申请补贴呢?是否可以发放补贴券,让农民凭券抵扣现金购买农机;再让那些凭本事赚来补贴券的经营者,去银行开设的补贴专户将补贴券换成现金呢?我们可以利用市场竞争这只手,去扼住伸向国家财政补贴的黑手啊。

  事实上,不单是农机补贴这一项存有“黑洞”,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频出,补给老百姓的钱越来越多,而目前管理部门“会计、出纳、监管者”一肩挑的模式,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一些腐败问题。今后,随着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额度不断提高,管理部门如何转变观念、转变职能,提高补贴发放效率,把实惠落到百姓头上?如何协调“政策扶持”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关系,维护相关行业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