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樊纲:中国离现代市场经济还很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0日 08:32  中国企业家网

  作者: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     

  【中国企业家网】(编者按)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近日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中国离现代市场经济还很远应该说还很远,离运行比较均衡、各种制度比较健全、比较平稳的市场经济应该说还是很远的。

  以下为樊纲观点摘要:

  5月2日央行刚刚决定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算是一种货币政策的调整,中国经济去年3、4月份开始复苏,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提高了货币供给量,而且去年为了应对危机,货币的增长速度也是相当快的,贷款增长了30%左右;广义货币增长了27%,对整个经济复苏、应对危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经济应该说已经逐步趋于增长,克服了危机当中的很多困难,现在的增长速度又在不断加速,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调整。我说中国经济在今年底或者是明年初会逐步进入一个繁荣期,进入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就面临一个要管理繁荣的问题了。自然的,一些政策也要进行调整,所以最近的一系列政策都是显示着这个政策在进行调整。在面临各种新的问题的时候,要不断的应对各种新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就是一种短期政策,它就是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些调整应该是符合现在整个经济变化的趋势的。

  去年为了应对危机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而应对危机的政策本身可能有一点后遗症,有点副作用,这都是正常的。天下哪里有免费的午餐?天下哪里有没有成本的事情?经济学问的不是有没有成本,经济学问的是有没有机会成本,假如你不这么做,成本有多大?相比之下哪个更小一点,哪个更大一点?如果不这么做,不采取那些政策,如果我们是一个大萧条,如果经济是更大的衰退,那么比起后面这些“有点问题”哪个更合算?用普通话说就是哪个更合算的问题。

  再反过来说,现在不采取调整政策,以后的坏账是更多还是更少呢?你继续加大货币供给,那么以后是更多还是更少呢?这又是一个机会成本,你现在不采取行动,再过一段时间问题更严重了,量更大了,再采取行动,哪个更好呢?

  美国的这次危机就是由高房价,房地产大泡沫引起的,日本十几年的经济衰退也是因为房地产泡沫引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防泡沫,为什么要防止资产泡沫的原因。所有世界上的教训都告诉我们了:房地产泡沫的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就是这个问题了。

  我这些年来一直在讲如何防资产泡沫,这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我们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大家都有着增长冲动,投机性比较强,而且我们是作为一个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到这儿来投资,这个需求量就会非常大。全世界的人都在说“中国的房价离纽约的房价还有多远,离伦敦的房价还有多远,离香港的房价还有多远”。如果你不采取一些措施的话,可能全世界的人都会到这儿来,准备着在房价缩短跟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的过程当中赚钱。发达国家早年没有这个问题。它也会出现房地产问题,但是它们跟我们的情况不太一样。你看发达国家等它们有钱了,房价会有多高。经常有人会忘了一点,人家是几百年走完的过程,我们这儿有些人想着两、三年就走完,两、三年内房价就要达到那么高,那么泡沫肯定更严重。

  这些年我在说,如果能够成功的防止了财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的泡沫,中国的增长就成功了一半。而且从最近的三十年来看,世界上历次的大危机,从日本到美国,大的危机都是由资产泡沫引起的。都不是由一般的通货膨胀引起的,都是由资产价格膨胀引起的,所以这足以使我们提高警惕,吸取人家反复出现的大危机的经验教训。只有成功的防止了泡沫,最后才能成功防止危机。一切危机都是由泡沫引起的,这一点一定要记住。美国是多么完善的市场经济,出了大泡沫一样会有大危机。我们这样一个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更容易出现泡沫,更容易出现危机。

  经过最近一轮的宏观调控之后,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会跌到什么程度,但是现在看,基本初步稳定下来了。当然了,这一轮稳定了,不等于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市场的问题在哪儿?是因为有一些制度还没有,投资的成本还太低,在供给方面有些制度还存在问题,使得人们经常会产生一些供给不足的预期。所以从长远来讲,现在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体制的改革,而不仅仅是政策上的调整。

  比如我一直鼓吹的物业税,就是地产税的问题。持有一个房产如果没有什么成本的话,那么很多人都会持有它进行投机。各国的经验都是有房产税这样的体制,比没有房产税的体制,投机性相对会小一点,因为它的成本会高一点。有人说了,对有钱人你再征什么房产税也没什么用。我说经济学不承认没有用的价格机制,没有用是因为价格还不够高。伦敦最高的房产税可以到17%。你不是买5000万的豪宅吗?那你每年就按照5000万的这个价格交17%的税,也就是800多万英镑,你有钱?交吧。拿这800多万我可以去补贴穷人,让穷人去租房、买房。要看你这个税收制度是不是足以抑制边际的需求,能不能起到使市场更加均衡,更加平稳的作用。

  这种制度我们要认真思考,尽快的形成共识,推进这方面的改革。

  从供给方看,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很多制度限制了供给增长。我们的土地有限,可居住的地方其实不多,加上因为国际政治的问题等等还要粮食自给自足,土地总是有限的,怎么样在比较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房子?这就需要改革很多制度,包括容积率管制的制度等等。

  美国这次的教训就说明,光有宏观政策的调控,恐怕对一个产业还是不够的。格林斯潘当时也一次一次的加息,美国房地产泡沫继续上涨。当市场疯了的时候,当市场恶性膨胀的时候,恐怕调调利率,调调货币量都不起什么作用了,需要金融政策,需要一些产业方面的具体政策。

  金融方面,美国的一个制度和政策是“证券化”,证券市场的资金可以到房地产,那么这个防火墙怎么建立?现在美国在进行全面的金融监管。我们怎么加强监管?这些也是属于制度的建设,所以从需求的制度、供给的制度、金融的制度,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恐怕是我们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世界上的汇率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都有风险,持有任何资产都有风险。再说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只是在各种比较当中思考问题,你可以说不持有这个,不持有那个,那你持有什么?对于中国来讲,真正的问题不是这个,真正的问题是怎么样取得内外经济平衡。我们要取得一个均衡,这是我们现在发展经济、调整结构需要思考的。

  美国人发美元,发美国国债,得了多少好处,赚了多少钱,赚了多少铸币税?使得美国人可以超前消费,得到了多少福利?作为一个美国经济学者他都不说这些问题,他光说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可能承担的一些风险。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美国得了那么多好处,毕竟也要有一些成本的,也有一些代价,他也得看到。以前他光看到好处,没有看到这些代价。现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他也逐步看到了这些风险。所以这些非常偏颇的,偏激的论调,也反映了美国人的一种焦虑:面对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美国人现在也开始看到了自己面临的一些风险,这些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至于一些很缺乏常识的,很偏颇的一些论调,我们一笑了之吧。

  人民币体制需要更加灵活,这是最基本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生产力在不断提高,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正是我们竞争力增长的阶段。汇率不是你一家的问题,汇率是你跟其他货币的关系问题,那还要取决于其他的经济、其他的货币背后的经济的变化情况。

  这是很复杂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将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随着情况越来越复杂,汇率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我们需要用更复杂的分析办法,政府要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

  中国离现代市场经济还很远应该说还很远。离运行比较均衡、各种制度比较健全、比较平稳的市场经济应该说还是很远的。当然,市场经济也不是说就一定平稳了。市场经济早期的那种纯粹自由的市场经济很不平稳,市场经济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在1930年代大萧条之前,七、八年来一次经济周期、经济危机,我们现在要实行的也不是那种原始的市场经济,我们要实行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的市场经济是什么呢?是有规则的、有法制的,同时是有监管的、有调控的,是凯恩斯以后的、大萧条以后的,是这次大危机以后的市场经济。

  这次危机之前,所有的美国人都在讲“不要管制,不要管制”,现在又回来了吧?又全面的加强了管制,实行了比过去还要严格的管制,这说明什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就需要像凯恩斯当年讲的那样,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在私有制的企业和自由定价这种基础上,加上一个政府公共职能,就是宏观调控。并不是假定政府比市场,比企业聪明,而是让它履行一个不同的职能。市场上可以进行投资,去投机,去挣钱,政府这边有一个公共机构,要根据整个宏观经济总供求关系的情况,用一些政策变量来加以调整,对市场经济的行为进行监控。这样一个现代市场经济,我们大概还很远。

  一方面我们市场经济的基础还差得很远,我们的私人经济还不够发展,国有垄断还存在,我们的金融市场还不发达,我们的对外经济还没有开放,资本向下还没有开发,人民币还不可以自由兑换等等,这些离市场经济还很远,同时我们的监管、调控机制也还很不完善,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市场经济改革、向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推进各方面制度的建设,仍然是今后10年、20年,也许30年的重要使命。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总有很多人有一种心态,恨不得今天我就跟美国人、跟欧洲人一样富有,恨不得一天我们的制度就完善了,没有那种事情。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体制完善也是一个过程。我们是很着急,都很着急,但是人家的体制是几百年建成了,你刚走了10年、20年、30年,不可能是完善的。我们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已经不容易了。你要搞急功近利,300天、500天就要搞成一个制度,也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从发展的角度,从改革的角度,要有一种发展过程的眼光。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跳跃。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