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汤敏:应参考物价调控方式管房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8日 01:19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韩晓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6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将适当放缓,通胀压力当前并不明显。本轮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很大,不排除一些城市房价出现“小崩盘”。但房地产“软着陆”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未来应参考物价调控的方式来管理我国房价。

  通胀压力可控

  中国证券报记者:短期来看,您觉得我国经济是否有过热的风险?货币政策还将祭出哪些手段?

  汤敏: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将比一季度的11.9%低一些,物价水平则会有一定程度提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基期因素引起的。去年我国CPI负增长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1月,这是先前多年未发生的情况。今年仅翘尾因素就将拉动物价上涨一个多百分点,如果剔除这部分影响,二季度通胀压力可能没那么大。

  未来货币政策仍有继续收紧的空间。尽管央行已经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当前水平与历史高点相比,还有0.5个百分点的差距。此外还有不少工具可以操作,比如加息。具体加息时间则要看通货膨胀水平。但是不是采取这些措施后CPI就应声下跌,这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我们要做的是防患于未然,避免食品价格等出现较明显上涨,要把握好物价变动的度。一定程度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大幅上涨则有害于经济运行。

  从目前来看,金融危机影响可能还没有过去,新一轮的危机好像又在酝酿之中,这几天欧洲的债务问题对华尔街资本市场产生冲击,甚至对我国资本市场也有一些冲击。因此尽管我国经济增速较快,但也不能过于乐观。

  不排除“小崩盘”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如何看待本轮房地产调控?今年我国房价如果发生回调的话,其空间有多大?

  汤敏:本轮楼市调控力度很大,是迄今为止最强的一次。还要看这些政策的持续性。目前只是一些城市楼市出现降价,不少城市还处于观望和观察中。当然房地产本身是个区域性很强的市场,北京先前涨幅很大,不少三四线城市可能刚刚开始涨价。本轮房地产调控行动以后,楼市出现崩盘的可能性要小很多。如果城市房价跌10%或20%算作“小崩盘”的话,那不排除未来将出现若干次“小崩盘”,这反而能够让房地产健康发展。

  近期我国A股市场出现了震荡,除了海外经济和市场影响,也与房地产调控有一定的关系。

  但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其实对我国经济更好,如果跟半个月或一个月前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现在应该是更安全。

  应考虑用管理通货膨胀的方式来管理房价。无论是我国还是国外,对于CPI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数量调控指标,超出该范围后就将进行调控,未来房地产业可以参考这个调控方式。这首先就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房价指标体系,密切观测以普通老百姓基本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价格,同时还要考虑建立另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称之为房价变化容忍度指标。当房价指数在容忍度指标之下,宏观层面的调控政策不启动。而当基本房价指数超过了这个指标,则需运用宏观甚至微观手段进行调控。

  至于房价容忍度指标,建议要略高于3%-4%的通胀容忍度,并与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增长率挂钩。当收入增长较快时,房价容忍度指标可以高一些,反之亦然。这一指标应该仅与房价的变化有关,而跟当前房价的绝对值无关。

  促消费应从两方面入手

  中国证券报记者:如何进一步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

  汤敏: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提高,这表示居民的消费意愿还比较足。近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GDP要快得多,但是如果看中长期的数据,就会发现我国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在下降,而且下降还不慢。其原因一个是收入问题,一个是后顾之忧问题。

  收入问题即老百姓收入增长不快或者储蓄率过高,另一面是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增长过快。这首先要建立一套机制,政府收入不应再进一步提高了,而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性的变化来解决。如削减生产性的开支,更多地投入到公共财政领域。此外,企业的收入相对来说也比较高,可以考虑的一个因素是要坚持企业分红。

  此外,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全民共享型的社会福利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养老保险,还包括住房,包括低保,包括教育卫生等等全面的一个社会福利体系。这样居民就会减少消费的后顾之忧。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