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光远:上调准备金率后必然会加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7日 23:06  华夏时报

  马光远 CCTV特约评论员

  在中国高层一以贯之地对外持续宣布将继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央行选择一个不为人注目的时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几近历史峰值的水平,的确耐人寻味。本次上调准备金率究竟出于何种动机,是预示着货币政策的悄然转型,还是为了抑制现实的通胀压力,乃至于抑制经济过热,外界对此解读不一而足,但不管如何,正确领会中国货币政策管理者的意图,的确非常重要。

  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否成为货币政策的正式拐点,这是首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今年货币政策的最大怪异之处,在于高层不断释放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央行却不断采取各种手段回收流动性,“高层打左灯,央行向右转”让外界对此一直狐疑。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全年货币和信贷增长的指导性目标7.5万亿来看,一季度货币投放已经超过了2.25万亿的总体目标,这使得未来控制信贷投放的任务空前加大,特别是,CPI前四个月都在3%的报警线上徘徊,通胀压力无疑在逐渐加大。特别是,一季度11.9%的季度增长速度意味着,经济过热的趋势在加强。如果说过去一直强调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目的是担心投鼠忌器,影响经济复苏,那么现在而言,这个担心无疑已经是多余的。经济过热的风险已经远远地大于经济二次探底。这基本百分之百意味着,货币政策要告别过去和外界大打太极的状态,正式宣告进入“适度从紧”的时代。再直白一点说,货币政策将再次“拐入”紧缩年代,持续一年之久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事实上已经退出。

  第二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是货币政策这次真正转型的根本原因何在,也就是说,是担心什么?无论在去年年底,还是一季度,宏观政策对外的一致口径是预防通胀预期。但很显然,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目前面临的形势远非控制通胀预期如此简单:

  首先看物价。从目前的价格走向看,通胀恐怕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尽管4月份的CPI数据尚未公布,但由于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大幅攀升,再加上原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预计4月份的CPI在3月份2.4%的基础上将达到3%的通胀线,这几乎意味着,今年将物价目标控制在3%基本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除了物价、资产价格泡沫,特别是房价也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心头之患。在4月份高层重新出台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之后,房价暴涨的势头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从目前的各方博弈看,不排除出现价格适度回调之后的报复性反弹。由于房地产的暴利,使得大量的信贷资源通过各种通道进入了房地产,个人房贷所占信贷投放的比例也在持续攀升,房地产积聚的泡沫风险不仅危害金融安全,更可能对复苏中的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本次房地产调控政策明确二套、三套房贷政策,起码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房地产投资的信贷投放基本进入冰冻期,以抑制资产泡沫。

  第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暗流涌动,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单季新增外汇占款已连续第三次保持在7000亿元之上。而今年首季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资金约在6000亿元,而今年3月份央行数据显示,当月外汇储备增加了224.9亿美元。而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3月末外汇占款余额达到20万亿元,由于央行没有公布2月末的数据,测算下来2、3月份累计新增外汇占款为4496.5亿元,月均增长2248.2亿元,显示外汇占款的增长仍十分迅猛。很显然,这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渐强有相当大的关系。对于外汇占款,央行除了重新启动三年期央票之外,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热钱流入导致的流动性充裕也成了被动之举。

  综合来看,本次央行突然提高准备金率,既有主动应对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在多重复杂趋势下的一种被动的回应。经济过热、通胀压力、资产泡沫和升值预期的多重奏让央行再没有时间在货币政策上继续玩暧昧,只能以明确的表态来回收流动性,让货币政策“硬着陆”。

  当然,今年以来,在流动性的回收方面,央行一直希望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办法,温和地解决流动性问题。比如,今年加大了央票的发行力度,目前央行票据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大关,达到1.44万亿元,比去年全年猛增近一倍。在票据的结构上,除了一年期的之外,重新启动了三年期央票的发行。但央票发行亦面临到期回购的压力。比如,5月公开市场操作到期约6130亿,6、7月份的到期量分别高达7800亿元和7480亿元。考虑到提高准备金率的政策成本低于央票发行,央行本次再次祭出准备金率的大旗就不难理解。

  但是,通胀、经济过热、升值预期和资产泡沫需要通过流动性的回收来解决,但如果将工具仅仅限于公开市场操作和提高准备金率,效果显然不是很显著。特别是,对待升值预期和资产泡沫的问题,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我们不能理解,如果央行的基准利率水平一直处于负利率,又如何能够抑制升值预期和资产泡沫呢?

  由此,我们认为,在当前经济复苏的大趋势已经明朗,通胀压力加大,资产泡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危险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能太过于追求“温柔的调控”,而是应该果断地祭出加息的大旗,给依旧对房价的坚挺抱有幻想的开发商以最重的一击。有人认为,加息会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这其实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悖论。人民币升值不是加息决定的,而且人民币升值是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的既定事实,早升比晚升要好,躲是躲不过的。而且我们看到,澳大利亚和金砖四国的其他国家已经开始了加息的步伐。在加息的问题上,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治理资产泡沫和改变负利率的不正常情况,而不是消极地回避人民币升值问题,是该到加息的时候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