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苏培科:别误读货币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04:49  每日经济新闻

  苏培科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刚刚召开的2010年第一季度例会上,透露将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货币信贷总量由之前的 “合理增长”变更为现在的“适度增长”,引发很多媒体的猜想,纷纷揣测货币政策当局的用词、用意。

  有媒体称,央行已经开始微调口径、开始微调政策。从而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转变的担忧,毕竟目前2.7%的CPI与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出现了倒挂,人们的担忧和揣测加息也是正常的。但是,对于央行此次将“合理增长”的用词变更为“适度增长”,是不是货币政策开始调整则另当别论。

  实际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并没有改变,现在只是执行环节的微调,只是将信贷分配给需要资金的地方,而非像去年“信贷井喷”那样只给不需要资金或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国企、央企。况且,“合理”和“适度”二词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概念,在解读时切勿将这样一个模糊的词汇放大,防止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其次,这一次例会的“亮点”,是货币政策委员会“扩容”了三位学者委员,而且他们都参加了例会,只是我们不知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对于此次央行新晋的三位学者委员(周其仁、夏斌、李稻葵),业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因为他们几位在业界和学界均有较大影响,对人们的判断有一定的引导性。

  不过,对于货币政策委员会增加学者委员一事,也不乏批评之声,他们认为此次央行增加学者委员有其用意:一、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增加学者委员想在理论上武装自己,帮助自己充当 “说客”,增加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二、央行引进著名学者当委员似乎有应付和引导“舆论”之嫌,想借主流学者之口来还击货币政策的批评者。

  在现有的任命制环境下,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在历届学者委员中,也不乏吴敬琏、余永定这样有责任感的学者委员,他们不论在何职何位都能保持自己言论和观点的独立性,这在体制内的学者中是难能可贵的。所以,笔者希望这三位新进的委员也能够保持独立性,要发挥真正的“外部性”作用。

  第三,会议强调,要商业银行把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信贷资金的相对均衡投放。

  这几句话虽然很短,但我认为其包含着很多内涵:

  其一,信贷投放进度要均衡。有媒体称监管部门将今年四个季度的信贷投放进度安排为3:3:2:2,以修正去年的5:3:1:1,若按照这个比例,1、2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为2.09万亿元,那么3月份只剩下1300多亿元的信贷额度,3:3:2:2显然不太可能。今年很有可能会呈现4:3:2:1,对于信贷投放进度进行适度控制我认为非常必要,如果毫不节制地放贷,自然又会出现去年的“信贷井喷”。

  其二,信贷投放的行业要均衡。去年在“信贷井喷”的过程中,大部分贷款都配置给了政府项目,给了央企、国企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给了“铁公基”等中长期项目,从而“绑架”了未来的货币政策。显然,商业银行对项目贷款的方向必须要进行调整,应该多元化,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其三,贷款的期限配置要均衡。在存、贷款期限配比上,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分配不当,导致“短存长贷”,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随之增大。显然,调整信贷的期限错配迫在眉睫。其四,就是贷款的周期分布均衡。比如一个项目需要投资10个亿,项目的建设周期为3年。显然,商业银行不能一次性给其发放10个亿的贷款。否则,多余的贷款资金必然会流入股票市场和楼市,以此博取风险收益,来弥补“杠杆”利息。

  第四,会议强调,要促进全年货币信贷调控目标的实现。从这句话来看,今年7.5万亿元的信贷目标显然是一个总量控制目标,并非2009年的5万亿元“底线”控制目标。因此,货币政策在今年的执行环节中适度收紧是必然的,但货币政策的调整则应该慎重。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