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汪雷:取消铁矿石谈判何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6日 14:43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汪雷 由于国际三大矿商提出将铁矿石报价上涨80%-90%,近几日铁矿石领域热闹非凡。国内十几家大型钢铁企业联名上书总理,要求把铁矿石谈判上升到国家利益层面。商务部迅即作出回应,其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商务部认为中国的利益应在铁矿石谈判中有所体现,并称会在必要时提供贸易手段支持。

  铁矿石谈判,是企业行为抑或涉及国家利益,很难有一个明晰的答案,我们暂不探讨。

  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接下来谈判双方最关心的应该是,这个谈判如何上升到国家层面。目前看来,最易行的模式应是,继续由中钢协或少数大企业代表中国进行谈判,但以事涉国家利益为由,加强对国内其他钢铁企业的控制,杜绝去年谈判尚在进行中,一些企业已私下和三大矿商签订合同的情况。

  另一种模式,则是商务部提到的“必要时提供贸易手段支持”。中国和三大矿商所在的国家有密切的贸易往来,三大矿商卖给中国的也不仅仅是铁矿石,还有铜、铀等其他资源品。这其中,便存在联合谈判的可能。可资借鉴的是日本,日本企业进口铁矿石的同时,还从这些企业进口炼钢用的焦炭。考虑去其他国家进口焦炭,就成为日本企业谈判时很重要的砝码。从结果来看,这个办法也比较有效。

  对中国而言,这不失为一种新思路。不过,具体操作层面上是否可行,就要看政府能否协调好不同行业或企业间的利益分配。

  上述两种模式的单独推行或配合操作,我们都可将其理解为“把铁矿石谈判上升到国家利益层面”。不过,从过去几年铁矿石谈判历程来看,希望通过这种改变重夺铁矿石谈判主动权,并不容易。

  概括而言,中国铁矿石谈判现状是,拥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大钢企、贸易商和中钢协组成谈判团,同三大矿商谈判。这些企业占到国内钢铁产能的30%,而占产能70%的其他中小钢企则没有任何话语权。他们需从有进口资质的企业手中,以超过谈判价格50%-100%的价格购买铁矿石。

  铁矿石进口资质由中钢协负责审批。2005年中国拥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超过500家,目前已被中钢协缩减至112家。获得进口资质,就意味着获得巨额暴利。简单计算,中国每年进口铁矿石4亿多吨,交易额超过500亿美元,倒卖铁矿石的利润近千亿元人民币。平均到112家,平均一家也有几十亿元,收益甚至超过暴利的房地产开发商。这些拥有进口资质的企业,并不担心铁矿石涨价,甚至乐于看到价格上涨,价格越高他们赚取的差价也越大。

  因此,这几年铁矿石的暴涨过程中,赚“黑钱”的不止三大矿商,还有国内倒矿的企业。而为这几千亿损失埋单的,是中国中小钢铁企业和终端消费者。这些拥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自然希望能把铁矿石谈判上升到国家利益层面。一旦如此,他们的垄断便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获得的利益也将更大。这样一些企业去谈判,注定谈判结果不会理想。过去几年间,作为谈判代表的宝钢,每年都遭到很多非议。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去年中国政府确定由中钢协主导铁矿石谈判。但由于坚守价格底线,缺乏灵活性,2009年铁矿石谈判最终流产。这被钢铁企业称为“外行领导内行”的一次谈判。可见,垄断不打破,进口资质不放开,倒矿问题不解决,即便把铁矿石谈判上升到国家利益层面,也无益于扭转谈判中的颓势。

  2009年铁矿石谈判虽然流产,但无意间却让中国企业尝试到了一种新模式。

  由于谈判陷入僵局,国内众多企业都自行联合寻找渠道,同国际矿商签订了铁矿石合同。从结果看,国内既没有出现铁矿石短缺,也没有出现铁矿石价格暴涨,并传递到下游消费环节的情况。

  因此,放开进口资质,让所有企业按市场化原则参与铁矿石贸易,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第一,国内钢铁企业不论大小,都能以相近的价格购买铁矿石,实现了竞争的基本公平。第二,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企业不会接受过高的铁矿石价格,因为他们无法把成本上升传递到下游。第三,国际三大矿商占世界铁矿石产能的70%,中国企业可寻求与其他铁矿商合作,打破三大的价格联盟。一旦出口中国的铁矿石份额减少,三大也面临裁员、收入减少等一系列问题,自然价格也不会完全坚挺。

  在资源产品领域,政府放手让市场发挥作用,是有先例可循的。2009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取消电煤衔接会。最终结果证明,政府多年来的担心是不必要的。政府彻底放手后,电力和煤炭领域的企业,不仅没有陷入往年煤电顶牛的僵局,反而自行谈判,很顺利地完成了电煤采购。

  总体而言,中国铁矿石谈判面临的艰难和尴尬,源于利益的左右。把铁矿石谈判上升到国家利益的游说背后,是个别企业巨大的利益诉求。决策者应审慎对待,并寻找更为稳妥之解决方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