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樊纲: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并无帮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5日 11:49  南方周末

  目前的情况是,美国的内外债依旧庞大,高失业率还在不断攀升。这就需要一些人来对此负责。美国政客们当然不会自责,最好的替罪羊就是中国的汇率——人民币对美元已经保持18个月没有升值

  人民币汇率问题又一次成为美国国会的靶子,反华情绪似乎又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

  但此次行动似乎比以往来的更为诡异。2004年至2005年时,美国国会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当时的情形是,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正在快速增长。而当下在美国金融泡沫崩盘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大前提下,中国的国际收支项目顺差正在显著减少。除香港之外,中国全年总顺差达到2000亿美元,这只相当于2008年时的约三分之一。如果用GDP来衡量,下降得还要厉害,因为2008年的GDP增长率是8.7%。

  当时,由于人民币和美元挂钩,随着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等其他币种的贬值,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也随着下降。但如今,美元近几个月对其他主要币种有所升值,由于人民币和美元的挂钩,人民币实际汇率在走强。

  当然,和五年前比较起来,其他一些因素也有所不同。目前的情况是,美国的内外债依旧庞大,高失业率还在不断攀升。这就需要一些人来对此负责。美国政客们当然不会自责,最好的替罪羊就是中国的汇率——人民币对美元已经保持18个月没有升值。

  但是,人民币升值就真的能解决美国的问题么?看来未必如此。在2005年7月到2008年9月之间,也就是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22%。而美国经常项目账户的逆差实际也增加了,在一个季度之内从1950亿美元增加到2050亿美元。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人民币汇率过低。不过,具体低估数值还有待争议:经济学家陈庚辛基于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显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40%,但如果考虑世行用购买力平价对中国GDP的调整,高估的40%几乎全部抹平;拉迪和戈德斯坦的结论是人民币被低估12%-16%(截至2008年底);北京大学姚洋的计算显示只有不到10%。

  不过,假设中国大幅升值人民币,比方说40%,如此过猛的调整会促使中国企业突然失去市场竞争力而一蹶不振。中国所留下的市场真空就会迅速被像越南和印度此类的低成本国家占领。美国公司还是无法从中受益,这对于美国就业也没什么帮助,而通胀却会增加。

  如果人民币缓慢升值,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价格就会上涨,而利润却降低。这就会使得美国的通胀快速上升,迫使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从而影响到如今还不稳定的美国经济复苏。美中这两个最大经济体中产生新问题就会动摇全球投资者的信心,进一步影响到美国的就业率。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美国失业率不会改善,贸易赤字也不会消失。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从1970和1980年代的历史经验来看,当时美国迫使日元升值。而如今,在人民币问题上,现在的美国政客会更加变本加厉。

  汇率其实两国根据各自的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平衡性来设定,至少能衡量出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关系。如果出现失衡,双方都有问题。一旦美国国内经济不平衡而导致货币贬值,仅仅下调美元汇率不能解决问题。

  当然,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也是问题,中方的问题包括巨额的国民储蓄(约占GDP的51%),以及能源等其他资源的价格错位。这些都是导致贸易不平衡的原因,中国应该着手解决。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美国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例如过度杠杆和巨额赤字导致的过度消费。只有双方各自认真解决自身的国内问题,贸易的不平衡才能真正地稳步减少。短期的汇率调整不能解决长期的负面发展趋势。

  中国应该继续实施“可浮动”的汇率体制,特别是在危机之后的不确定性逐渐减弱之际。在考量这么做的得失时,中国的决策者应该考虑中国自身在国际上应当承担的责任和潜在的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是“贸易战”发生的可能。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决策者同样也面临着美国那样的国内压力——这就是保持就业率的增长。

  中国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他们所获得的收入只有进城民工收入的一半(如果人民币升值10%,中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将上升到770美元,当然这只是换算成美元的增长,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何使得更多的农民进入收入较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不仅意味着减少贫穷,也可以缩短贫富之间的差距。从任何道德的标准来看,中国的这项目标和美国自身的问题同样重要。

  (作者为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