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任若恩:人民币升值对谁有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4日 17:13  《首席财务官》

  美国的政策选项并不多,促使人民币升值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已经有了很多人民币升值的教训,这些足以让我们聪明起来。

  文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任若恩

  人民币升值以及汇率问题一直是国内国际讨论的热点,最近这个问题又有所升温,比较有代表性的现象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未来中国和亚洲是美国出口的巨大市场,美国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的外汇政策,以确保各国不会通过让本币贬值而获取不公平的贸易优势。因此美国主张中国人民币升值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其中的逻辑关系实际上十分简单。

  美国的基本形势是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回升,从去年的第四季度来看,回升势头是比较好的。但经验告诉我们,金融危机过后,经济恢复总是反反复复。

  对于美国来讲,特别是美国政治家,失业是最重要的问题。美国失业率上季度有所好转,由10%降到9.7%,但仍旧居高不下,有人认为今年下一季度美国失业率依然很高,而且失业率玩了统计的做法,实际上要比这个数据高很多。美国的麻烦从短期看是要保增长,特别是降低失业率;从长期来讲,控制国债的增长和控制外债的增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居民消费,而美国的居民消费增长不会很快,理由也很明显。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居民损失了12万亿美元的财富,同时美国居民的收入增长非常慢,在政府减税的情况下,虽然个人可支配收入稍微有一点增长,但显然不足以支撑其较大的动作。所以在财产损失、收入缓慢增长以及负债累累(美国人平均的负债率是133%)三个背景条件下,美国居民可预期的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将极为缓慢。而私人投资(非政府投资)从2008年到2009年急剧下降,对于经济的推动力是负方向的。第三个因素是净出口(出口减进口),2009年年底美国的净出口虽然是负的(即为贸易逆差),但基本上是缩小的,也就是说,拖后腿的效应在减小。三大因素考虑后只剩了政府开支,即s财政刺激政策。

  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是1.6万亿美元。奥巴马去年宣布了未来的一系列财政计划,按照美国著名财政学家Aurebach的估计,这些计划的实施结果是:2013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将占GDP的4.5%,而公共债务的规模将占GDP的70.2%到2019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将占GDP的5.9%,而公共债务的规模将占GDP的82.8%。

  所以,美国政府如果不增加开支,增长目标无法实现;如果实现增长目标,就会使国债越积越多,解决了短期问题,必将为长期问题所累。总之美国处于两难的位置上,一方面要保增长、保就业,那么就需要扩张性财政政策,这样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债台高筑,另外导致外部的失衡,即经常项目逆差就会增加。如何解决只有一个办法——想办法减少经常项目逆差。如果增加了出口,进口不变,因此经常项目逆差减少了,甚至开始增加了,必然导致GDP的增加,GDP增加在其他不变的情况下自然居民储蓄就增加了。

  美国经济实现增长必须要增加出口、增加净出口,从美国自己的政策选择来说,基本上只有两个手段。一个是美元贬值,由于美国的外贸逆差太多,外债高筑,所以美元一直处于贬值的状态之中,从2002年到去年年底贬值了41%,最近又有所回升,虽然美元短期起伏不定,但是从长期趋势来讲,肯定是往下走的。但是如果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元的霸权地位就没了。这时候怎么办呢?不能让美元贬值促进出口,那么第二个手段就是贸易保护主义了,所以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也是走投无路下的办法。

  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谈过,奥巴马是把中国和亚洲看作他的美国出口倍增计划的实现地的,因此我们看到美国走出上述经济困境实际还有第三个可能的选择,这就是促使人民币升值。但这个选择因为牵涉其他国家的利益,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因此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以上两个政策选择。

  上述的分析告诉我们,美国的政策选项并不多,促使人民币升值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美国不遗余力地促使人民币升值。如果中国自己的日子好过,政策选项比较多,帮帮忙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的困难只有自己知道,我们的政策选项是否多,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为了帮别人的忙,而自己吃了大亏,显然是不能做的,2005年至2008年我们已有了很多人民币升值的教训,这些足以让我们聪明起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