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结构调整比汇率问题更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2日 09:07  上海金融报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两会上接受中外媒体集体采访时重申,我国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并表示,我国一直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的未来走势由市场决定。

  媒体上近日议论最多的货币问题莫过于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判断,其中一种主要观点认为,在欧美等国频频制造如“轮胎特保案”、“无缝钢管反倾销案”等贸易争端所形成的国际社会压力,以及我国国内贸易巨额顺差的压力下,人民币升值势在必行。诚然,目前全球经济总体低迷,各国为振兴经济和促进就业殚精竭虑、疲于奔命,我国巨大贸易顺差必将招致诸多不满。但实际上,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一个数据模型,只有人民币升值20%,并且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货币也出现大致幅度升值,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才会增长1%,可以说,美国仅靠人民币升值,实不足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我国出口角度看,汇率的变化理论上可对进出口造成影响,但在很多情况下事实并非如此。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一直在持续升值,而且升值幅度较大,但贸易顺差还在急剧上升。因此,来自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并不能构成人民币升值的真实压力。

  当然,即使不以人民币升值为压力,我国也应未雨绸缪,尽量减轻未来可能发生的升值所带来的贸易困难。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要有效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贸易风险,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坚持产品创新是关键。据企业界经验数据,一般来说,代工生产OEM的利润率仅为3%-8%,而自主品牌产品的生产利润率可达8-15%,如能创造出自主品牌,利润率的提升将可大幅度地降低外贸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应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促进内部需求。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上看,内需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一个不容乐观的数据显示,我国储蓄率已经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消费率却一路下滑,2008年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35.3%,这一比重自1990年以来已下降了近15%。究其原因,既包括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投融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我国近几年去年除外GDP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然而,在2005-2008年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却逐渐下降,同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大幅下降。在目前的经济情境下,只有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可能保证居民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以实现内需的增长。

  要提高居民收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应尽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这也是此次两会上代表们热议的话题。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其核心是缩小城乡居民之间、各行业之间、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尤其应改革垄断企业收租分红制度,加强对最低工资的监管力度,并通过改革税收政策的方式,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来提高农村及落后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实际上,低收入者有着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这些群体的收入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即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应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新的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制定,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有效提升居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等收入。同时,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和挑战,就是在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革命中抢占先机,培育技术创新,谋求前沿突破,拓宽产业技术可能性空间,提升经济增长的整体品质,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方向发展。这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具有本质意义的努力。

  汇率问题是经济状况的体现。人民币升值与否,不应以有无国际社会压力为标准,而应依据现实经济形势来判断。我国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较高,且目前尚处于回升阶段,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人民币升值将不利于经济整体的进一步巩固和向好。而且,我国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仍未有效建立,尚不具备消化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能力。可见,目前内部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比汇率更为迫切,在此问题上,的确应做到“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汇率由市场决定,而政府则有责任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