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卫毅
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约为总人口的23%,随着中产阶层的快速成长,社会阶层结构正向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现代化“橄榄形”阶层结构变动。同时,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取得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日前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对外发布。(《华西都市报》2月2日)
近年来,一大批中产、富豪阶层确实正在迅速崛起,官方在解读经济数据时也总在说“中产阶层”正在得到培育和进一步扩大,但究竟扩大到了多少,始终没有一个准确“数字”。这次,这个“数字”终于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研究”完成了——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的23%。
简单地说,就是中国近1/4的人口,也就是近3亿人进入了中产阶层行列。笔者并不知道这个比例是怎么测算出来的,看到这个数字后,第一感觉就是有些“虚”,有些“被拉高”的嫌疑。这个“中产阶层”是按照目前中国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以每个人拥有住房的市场价值来测算,还是以一个人的年收入及银行存款来测算?抑或是以某个城市某个发达地区的GDP测算出的人均数字?“中产阶层”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
如今,中国的确有很多人貌似进入了“中产阶层”,其实,这其中很多人都是“虚胖”的“中产”。比如,目前大中城市中很多人有房有车,但是不是就真进入了中产阶层?未必。因为很多人是靠贷款来维持买房买车的,看似房子价值100万元,汽车值10万元,身价倍增,但这却是欠了二三十年的债换来的。再加上医疗、子女教育的投资较大,日常开销并不宽余,生活也并不轻松。如果以此标准统计“中产阶层”,很难令人信服。
笔者以为,界定一个人是否属于中产阶层,要有具体而严格的认定标准,不能简单、笼统地称23%的人口达到了中产水平。这个认定标准,一方面要符合我国国情,不能照搬照抄国外数据,比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多少,年收入达到多少,有多少积蓄和投资,医疗、教育的负担重不重等,更要以一个家庭为单元,看其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基础上每年增加了多少纯收益。
另一方面,就是要看一个家庭及个人生活中有没有后顾之忧,有没有因病、因突发意外事件而一夜变贫的可能,尤其是要看有没有“内债”和“外债”,有没有持续增长的消费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具体水准做保障,所谓的中产阶层就只能是“自封”的,让人怀疑我们的“砖家”又在“搬砖添瓦”搭积木,摆弄“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