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明康:严格执行二套及以上房贷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1日 11:56  《中国金融》
刘明康:严格执行二套及以上房贷政策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资料图

  以科学监管推进银行业的科学发展

  ——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本刊记者 魏革军

  记者:非常感谢刘主席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及当时国内相当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银监会在2009年初的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银行业监管工作要做到“保增长与防风险”、“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三个结合。请您谈一谈一年来银行业“保增长与防风险”的实施效果。

  刘明康: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银监会积极引领银行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要求,果断决策,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研究,2009年初及时出台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十条措施,与多部委联合出台了多项应对金融危机、支持经济回升向好的政策措施。我们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及时采取前瞻性、逆周期监管措施,多次建议有关部门及时调整发布相关产业目录及标准,督促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把握信贷节奏、优化信贷结构。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信贷对实体经济的及时有效支持,对稳定信心,迅速拉动经济回升,避免出现大面积资金链断裂、“三角债”和企业破产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始终牢记银行业风险监管的神圣职责,对2009年信贷高速增长下的风险积聚保持了清醒头脑,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科学研判,妥善应对。我们抓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措施运用,实施动态拨备和动态资本监管要求;抓信用风险防范,根据2009年信贷增长特点,突出加强了对固定资产、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领域风险的监测分析和预警;抓案件风险防控,与有关部门联合打击银行卡犯罪、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抓跨境风险防范,初步建立外资银行跨境风险传染应对机制和危机应对“工具箱”,成功防范和妥善处置了境外机构风险的跨境传递。

  我们坚决守住银行系统风险底线,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实现了不良贷款低位“双降”和风险抵御能力高位提升,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2009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亿元,比年初减少630亿元,不良贷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55%,比年初上升38.6个百分点,总体上超过了年初预定目标。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始终维持在国际同业较高水平,普通股占比超过80%,杠杆率在全球处于安全区间。

  记者:据了解,2009年银行业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而今年1月份至今贷款迅速增长的态势让人们不禁担心这些信贷资金形成的风险和背后的潜在损失。您如何看待信贷快速增长的事实以及今年该如何控制信贷非理性增长,实现信贷的合理投放?

  刘明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计划实施中,信贷发挥了主要作用,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资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注意控制全年的信贷增长规模。第一季度信贷增幅最快,保持了月均1.5万亿元的水平,对此我们从2009年3月份纠正地方融资平台的捆绑式贷款、用票据占规模、“冲时点”等不审慎行为,迅速扭转了案件高发态势,4~5月份起及时引导银行业从信贷超常规投放逐步转向常态,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信贷投放有序减速,分别下降至月均9200亿元、4300亿元和3100亿元。

  与此同时,我们要求银行对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当2009年一季度出现信贷激增时我们就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比如,我们密切跟踪大额授信风险,将风险信息的共享范围扩大到19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我们经过多年准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这“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对从根本上规范信贷资金使用、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和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权益具有标志性意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达1万亿元,同时银行业赢利水平比较高,因此我们很有信心应对可能的损失。尽管2010年1月的前10天内贷款增速仍较高,但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贷款增速过快积累所致,随着有效需求得到满足,这种趋势将很快有所缓和。

  今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严格执行放贷条件,加强贷款用途管理”的有关要求,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推动落实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督促银行业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树立“实贷实付”理念,建立“营销、审查、发放、管理”相分离的精细化信贷管理模式,坚持贷款周期与企业关键生命周期相匹配,信贷进入和退出与企业有效现金流相匹配,确保从项目组织实施到技术建成再到经济建成,注重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

  我们要坚持有保有控,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化信贷结构,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继续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分解和层层落实对“六大风险”的防范化解责任,并狠抓基层落实到位。全面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加强贷款跟踪检查,推动发展银团贷款模式,切实防范大额集中度风险;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严格执行有关信贷政策,加强对房地产信贷业务的监督管理和窗口指导。要继续支持居民首套自住住房消费,严格执行二套及以上房贷政策。

  记者:一直以来,“三农”和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都迫切需要银行业的信贷支持。结合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和小企业方面的成效,今年银行业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支持以及着力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刘明康:200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深化改革,改进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服务“三农”和小企业方面下大力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协调出台了多项农村金融财税扶持政策和相关指导意见,鼓励加强对农业产业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工返乡创业、“家电下乡”等的金融服务。圆满完成地震灾区符合条件农户农房重建贷款发放工作,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对口支援工作再上新台阶。大力推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培育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育新型机构1300家左右,截至2009年末已设立172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简易网点、提供定时定点或流动服务等多种方式,用三年时间,实现基础性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覆盖。引领全国银行业连续第三年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

  在服务小企业方面,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六项机制”建设,调整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引领其分支机构向下延伸,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积极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17家主要商业银行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发放贷款已占这些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60%以上。探索实施小企业贷款差异化监管,鼓励贷款向小企业倾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改善小企业贷款的信用、财税环境。牵头制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为加强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着力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有效缓解农业和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全年,农业、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增速要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要高于上年。我们要继续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消费信贷机构等的建设,着力填补乡镇金融服务空白;协调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促进银行业支持“三农”的财税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对涉农贷款机构和业务税收减免优惠力度。在综合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抓紧配合有关部门修订小企业划分标准。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落实小企业贷款税前拨备和对小企业、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以及包括对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税前扣除准备金和代偿损失等在内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协同有关部门研究小企业风险投资、发展基金、集合发债、财税政策扶持与辅导、融资担保、创业环境与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支持措施。

  记者: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平衡。您认为我国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表现稳健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银行业监管应该从这场危机中汲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监管改革?

  刘明康:自银监会成立开始,我们就坚持“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良好监管理念,形成了覆盖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监管框架,制定了清晰的监管规章制度,运用了动态监管工具箱,并重视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坚持使用一套简单、实用、有效的监管比率、限额和指标。为应对这场危机,我们抓住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措施运用,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发布了动态拨备和动态资本充足监管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动态调整业务发展规划、资本补充计划、利润分配和薪酬计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适时限制银行间互持长期次级债务,设定资本充足率扣减标准,促进商业银行优先补充核心资本,提高资本质量,防范系统性风险;及时禁止银行为企业发债担保,防止债券市场风险向银行系统转移,防范风险跨市场传递;要求商业银行动态调整贷款价值比率(LTV),严格控制开发商贷款成数,严格执行第二套及以上房贷相关规定。这些审慎监管要求为银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我国银行业并未受到此次危机的冲击,同时还给实体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的监管理念与实践经受住了这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肯定。这场危机使我们深化了对银行业科学监管的认识,那就是必须坚持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在新形势下,只有实现单家机构风险可控,才能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而加强微观审慎监管,注重丰富和运用宏观审慎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则更能切实防范因风险的同质性、关联性、集中性和周期性而导致的系统性影响。今年,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探索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密切跟踪宏观经济波动可能对银行业风险和资本造成的影响,继续探索完善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方法,尤其要注重科学运用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贷款价值比率等动态监管指标。继续用好存贷比、不良贷款管理、大额授信集中度等传统监管工具。加强对流动性、杠杆率等新监管工具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制定相关监管指引,进一步提高监管有效性。

  2009年以来,银监会多层次、实质性地参与了有关国际银行监管标准的制定工作,我们提出的重大原则和多项建设性意见,得到国际上重视和认可,已经或即将体现在最终成果当中。银监会代表国家在国际监管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大大提升,银监会已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的正式成员。今年,我们要继续参加二十国集团框架下的金融监管政策多边对话和磋商,参与国际监管标准讨论制定,争取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方案和规则;扎实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认真做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的评估工作;持续开展国际会计准则和财税政策的研究。

  记者: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我国经济运行从2009年“保增长”为首要任务,转到今年“促转变”为发展重点,我国银行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发展方式也待转变,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和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您如何看待我国银行业的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

  刘明康:2010年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也许是本世纪以来最复杂、最具不确定性的一年,也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当前,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对我国金融体系冲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虽然我国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其自身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公司治理、发展模式、风险管理水平等仍存在问题。我们的监管手段和方式方法仍需改进,监管资源亟待充实。

  这场危机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加深了我们对我国银行业的科学发展的认识,我们的体会:一是要必须坚持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与防范自身风险有机结合,实体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银行业的有效支持,对实体经济的持续支持更离不开科学的风险管控。这不仅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经验的科学凝练,更是在跌宕起伏环境下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二是必须坚持短期政策措施与长远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实现银行业可持续稳健发展是我们的长期目标。在遭遇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一些超常规手段和非常措施是必要的,但任何时候都必须与实现长远目标相结合,注重健全完善银行业跨经济周期科学发展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三是必须坚持银行业自身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有机结合。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最关键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核心是公司治理的科学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效监管则是重要的外部推动力。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有机结合才是银行业长治久安的法宝。四是必须坚持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

  银行业的改革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能因为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放慢步伐。今年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银行业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推进农业银行的改革工作,着力推进“三农”金融部建设;继续深化开发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积极配合做好进出口银行改革方案,研究提出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相关建议和意见;稳步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改革;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重点引进符合我国需要的外资金融企业及有助于扩大消费、小企业融资、服务“三农”等的特色服务;鼓励外资银行到欠发达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深入研究并建立完善商业银行“走出去”相关制度、规划,督促其尽快提升跨境跨业的并表风险管理能力。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和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则,支持金融创新,提高银行业经营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多种形式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土地、产业、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按照“绿色信贷”原则加大支持力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