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铁军:粮食安全与城市化如何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5日 17:22  《商界评论》杂志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农业用地的流转历来都是鼓励的,但主要是在农业内部。而从流转的形式上来说,以往外部企业或外部资本力量进入农业,试图形成多少千公顷、多少万公顷的大农场,这种做法大概只在少数土地资源宽松地区有可能实现,大多数地方是很难实现的。

  在资本过剩时,有很多企业试图利用自己的资本来占有资源,以获取把资源转化成资本的增值收益,但就是这种对乡土社会完全不了解、以为凭着资本优势就能直接占有乡土社会资源的行为,往往会引发社会冲突,而政府是不会承担社会冲突最终代价的,亏的要么是农民,要么是企业。

  因此,农地要完全自由流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得等八亿农民、九亿农民剩下一亿不到,中国十八亿亩耕地才有可能实现完全自由流转。

  农地流转:入股还是租赁?

  从现实角度来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土资源部长期从事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流转试点中,已经体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政策要求。

  农村建设用地可以以作股的方式从事基本建设,可以以租赁的方式跟工商企业结合,不同在哪儿呢?因为基本建设是可以长期获取收益的,无论是搞车站、搞码头、搞水厂还是搞电厂,为了降低基本建设用地的成本,农民土地作了股以后可以占有相当比例的收益,这样农民就会配合,不会出现社会矛盾,不会像现在这样发生大量社会冲突,所以我主张基本建设用地可以作股。

  为什么我们主张工商用地租赁呢?是因为工商企业现在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到三年,很多企业拿了地以后到银行套几笔现金就跑了,稀缺的资源就这么轻易给了工商企业,甚至有一些权钱勾结的现象,最后很可能造成银行资金没了、老百姓地没了、社会矛盾发生了,政策也收拾不了的局面。

  所以在这个变化比较快的时代,我们不太主张把土地卖出去,作股的方式并不是卖出去,租赁的方式更不是,所以在农地上转让顺畅,在非农牧地上应该是在除了用途管制、规划加强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尊重以往试验中有过的经验教训,大体上会把1/3左右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还给村社集体,或者还给农民,比例高于一半的土地征占,一般土地征占只给当地农民留用5%,最好的也不过留15%。

  给种粮农民超国民待遇

  从九十年代城乡差距迅速扩大以来,所有经济研究工作者都不会否认这一点,只要工业化、城市化加快,都会导致农民收入和城市收入之间的差距拉大。

  小农经济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要想保住粮食安全,保住农村作为战略产业的地位,都必须给农民以至少达到甚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否则是管不住的。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建议中央加大政策的调整力度,我们希望对种粮农民给予超国民待遇,否则凭什么让这些农民一个汗珠摔八瓣到地里给你种粮食,因为那比一般车间、厂房的工作条件要恶劣得多,这些人如果得不到起码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平均收入,那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免谈。

  怎么做呢?要借鉴日韩,包括中国台湾,我们叫做“日韩台模式”——做的基本方法就是一条,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综合性的合作社,并且把和农民有关的金融、保险、购销、加工、房地产、旅游、超市、批发、餐饮……所有一切,只要农民能够组织成合作社进入的领域、和农民相关的领域全都放开,无障碍地让农民合作社进入,进入合作社的好处是政府对合作社全部免税,产生的收益返还给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所以日韩台90%以上的农民在合作社里,不像我们现在说的只要颁布一个法律农民就会自发搞合作社,这是梦,全世界小农经济国家没有听说过给一部法律,农民就自发形成合作社的,这是一场梦。

  目前所有领域都被产业资本控制,只把有限的生产领域、最不挣钱的领域让给农民,然后说,你看,农民为什么不擅长合作?你擅分不擅合,这是非常荒唐的说法,或者拿着不是当理说,没有哪个小农经济国家可以自发形成合作社,任何合作社的发展都是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把它作为国家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给足了优惠、给足了保护,农民才会迟迟疑疑、半推半就地加入,然后你什么时候不给好处它就立刻散摊子。如果你要食品安全,要粮食安全,要保障基本供给,那你就得这么干,要么你就不干。

  要城镇化,而非城市化

  我在所有人口超过一个亿的发展中国家做过大量调查研究,没有发现有一个城市化成功的典范,更何况中国这样13亿人口的国家?

  我们已经有了两倍于老欧洲城市人口的规模,欧洲消耗了多少资源?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三倍于美国的城市人口,或者我们城市人口的总规模已经比所有环太平洋地区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总和还要多。我们现在接近6亿城市人口,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规模,它所造成的环境灾难和生态灾难已经不可持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账。说城市化有规模,规模就产生规模效应,那从经济逻辑来说是对的,但从综合角度、从宏观战略来说,你有多少资源、有多少环境、你的承载能力如何?能不能持续?这些都是问题。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主张农民进城?我说我主张全世界农民都进城,现实吗?这不是一个想象的问题,而是一个可能性的问题。再说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哪个不是靠贫民窟实现的?哪个贫民窟不是黄土堆泛滥,垃圾不好控制,哪个贫民窟好治?稍微动一动贫民窟就是大乱。甚至有的朋友主张中国搞贫民窟,我就不明白这些人是不是自己打算进贫民窟去当贫民,如果主张别人进贫民窟自己在旁边站着看,这不是一个正确的立场。

  所以,现在中央的决策其实是很清楚的,我们要搞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城镇化并不是没有模型,你去看看德国,德国有多少是靠千万级以上人口大城市发展支撑的?它大部分都靠城镇化地区,大家都有同样的国民待遇,都可以得到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建设服务等等,并不是都得靠高密度地集中到某个大城市,只有发展中国家照搬了西方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但又照搬不成,变成东施效颦,才弄得发展中国家大多数都变成大型贫民窟。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