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晓河: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4日 09:52  《财经网》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经济,其产业结构已严重不能适应世界需求市场的变化,单独采取内部措施来治理经济恐怕不行。”

  【《财经》记者 张燕冬 陈君】“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经济,其产业结构已严重不能适应世界需求市场的变化,单独采取内部措施来治理经济恐怕不行。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国际因素,仅仅考虑国内因素,结构调整恐怕很难完成。”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强调的。

  随着“后危机时代”中国出口数据的回升,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稳定的上升通道。然而,喜忧参半,忧患隐存,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由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变得更为复杂。或许,任何一个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对中国内部的经济带来影响。

  马晓河在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特点时指出:“从供给方面,中国产业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大部分生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产能跟国际对接,而这些产能是国际投资本和中国资本相结合在国内配置的。206亿件的服装、60亿双鞋、6亿部手机,中国境内的手机品牌诺基亚、摩托摩拉,日本的NEC,全是外国厂家生产,这致使我们调结构不得不考虑国际因素。中国供给结构受劳动密集型产业制约,且这种结构跟世界对接,供给是世界性的,光靠中国人来消费这种产能不可行。

  二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加工低端。国际产业分工有个微笑型曲线,由台商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提出。产业链上不同企业创造的利润表现为“U”字形,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包括制定技术标准等,另一头是品牌、销售和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产业链两头利润率很高,中间段的加工生产利润很低。因此,在现代社会,技术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内容,而技术标准则是全球技术创新的制高点。目前中国许多产业恰恰都处在利润最低的加工端。比如,罗技无线鼠标,在美国卖40美元一个,中国加工环节只占了3美元。所以,要想调结构,需要世界范围的供给结构有所调整,而这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

  在马晓河看来,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两大层次的问题不仅导致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凸现,而且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压力短期内也难以缓解。

  金融危机前,在世界供求格局和产业分工中,美欧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我国则大量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马晓河分析说,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以往供求格局,在“去杠杆化”作用下,美欧国家纷纷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不断压缩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同时,为了改变长期贸易赤字,这些国家还加大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力度。

  这种变化从两方面给我国带来了压力,一方面我国业已形成的以外需为目标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短期甚至长期内,要稳定增加出口越来越困难,因为,我国生产了太多发达国家目前要减少甚至停止购买的产品;另一方面,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鼓励发展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也遇到来自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挑战,同时,危机中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印尼等国家利用更低的成本优势,开始向美欧等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替代中国之势。

  如何释放国内现有产能并迅速发展高端产业?马晓河表示,这是今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一大难题。要想获取主动就得搞科技进步,但科技进步不那么容易。想把汽车发动机造成跟日本的、跟美国的一样,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改变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需要长期过程。同时,也需要政策和体制的改善。这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从要素配置来看,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投入,而不是依靠技术进步,所以出现了环境污染等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科技进步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制度环境不完善,有人用‘不搞科技等死,搞科技早死’来形容。”马晓河对此充满忧虑。

  马晓河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还表示,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以往世界供求格局,从长远来看,发达国家开始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加之一些后期发展中国家大有替代中国在美欧既有市场份额的趋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中国高投资、高产能、高出口循环链条将被严重打断。此时,如果国内消费增长还不足以弥补出口下降部分,产能过剩矛盾必将进一步加剧,由生产过剩积累起来的危机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本文为《财经网》授权新浪财经中心(财经、科技频道)转载,并未授权新浪网合作伙伴转载,如新浪网合作伙伴擅自转载构成侵权,责任自负。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