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晓亮:盐改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让公众满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8日 10:03  重庆时报

  重庆时报评论员 李晓亮

  两人过日子,婚前婚后一个显著区别,或就在于生活主题从“风花雪月”向“柴米油盐”的转变过程。生活本就琐碎,油瓶和盐罐的碰撞声,就是一般家庭主旋律。但就像2008年前,没有“三聚氰胺”人们不会想到孩子含着的奶瓶可能有风险一样,若无2009年“碘盐致病”风波,我们恐怕也不会去留意角落里那更不起眼的盐罐。

  或正因有此铺垫,新年刚过,盐罐里据说又传出利好消息:盐业体制改革在即,食盐专营体制或将终止,盐价可能因此下降。盐改尚无定论,乐观者估计全面放开食盐市场还是有可能的。届时,不管个体、国企、民企,还是外资,都可参与其中,专营局面或可打破。

  但是,看看新闻标题——“消息称食盐专营体制可能终止,盐价或降”,我们又实在难以保持十足乐观。简短的一个标题,开头就冠以“消息称”三字,表示这只是未经权威论证的小道消息或内部消息。换句话说,实际如何还在不确定的两可之间;接着再看:“可能终止”、“盐价或降”,一个“可能”再加个“或”,把残存的一点可怜的盼头,也弱化到了可忽略不计的地步。

  就是这样一则盐改还不确定,盐价也未必下降的新闻,还是引起了公众强烈关注。这说明任何一点关于打破盐业专营的微弱苗头,都会被舆论寄予厚望。这一点也不难理解,虽然我们具体的每一个人,未必会时刻关注盐改的政策动向,但是近年来公共舆论和专业人士则是非常希望尽快打破盐业垄断格局的。

  现行食盐专营体制始于1994年。当时中国碘缺乏问题还十分严重,俗称的“大脖子病”很流行。为了防止碘缺乏病,普及碘盐打击“私盐”,政府认为进行食盐专营,并在食盐中强制加碘是很有效的手段。而随着时间推移,在碘缺乏甚至有被补碘过盛问题取代的今天,盐业专营垄断就成为了最大问题。

  目前盐业公司和盐业局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其加碘盐一转手,价格狂飙四五倍,净利润超出盐业平均利润十几倍。这种政企不分,左手攥着计划的权,右手赚着市场的钱,显然不合理。更诡异的是,曾为了打击“私盐”的专营制度,却因高额垄断利润又使得各种形式的“私盐”泛滥不止。于是悖论出现:盐业越垄断价越高而“私盐”越泛滥;“私盐”越泛滥则垄断越强专营呼声越高。这就像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和魔咒。

  其实,早在九年前就有专业机构提出废除和修改过时的《盐业管理条例》和《食盐专营办法》,实行盐业管理和经营政企分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允许价格浮动。但直到今天,盐业政企合一的垄断专营一如往昔。这背后的专营利益有多大,改革遭遇的现实阻力就有多强。现在,盐改的新闻中再次显露出一点可预期的苗头,还是让人忍不住充满期待,即便我们知道改革阻力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自动消减。但只要有一线机会,我们就愿付出十倍努力。

  只是在看了房改、教改和医改等纷纭乱象后,人们有点谈“改”色变了。生怕改革像听证那样成为涨价代名词。有市民担忧盐改会不会以改革之名行涨价之实,或以次充好出现奶粉那样的质量危机。应该说这些担心并不多余。真的要改,盐业主管部门就必须严格履职,保证市场上的食盐必须是质优价廉且种类多样的。说到底,盐改怎么改,标准只能有一个,那就是让老百姓满意,买得省心,吃着放心,感觉舒心。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