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后24小时发生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9日 10:43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观察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 冯迪凡 /哥本哈根报道

  最后24小时发生了什么

  从12月18日的黎明到傍晚再到深夜直至19日的黎明,全世界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哥本哈根的贝拉中心,翘首期待着能从这里传出令人激动的消息,为紧张的12天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此前,各种消息反馈,本次大会将以彻底失败告终。

  18日晚间,“最后的草案”在前方记者们手中流传开来,几乎每隔10分钟就有一个最新的版本出炉。再加上各家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分析师们在第一时间给媒体提供分析报告,到底哪一个才是官方的报告?“最后一分钟的奇迹”真的会上演吗?

  经过彻夜谈判,当地时间19日早晨8时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暂停会议,继续进行商讨。3个多小时之后,会场传出消息:与会各国已达成共识,同意将《哥本哈根协议》列入“注意到”的文件。当地时间19日下午3时,在延长一天会期之后,喧嚣一时的哥本哈根会议终于闭幕。

  无论各方是否激辩“注意到(noted)”在联合国法律文件中有何种意义,在最终的《哥本哈根协议》6页纸上,没有出现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任何标志。

  然而事后各方对于《哥本哈根协议》的回应和注解,证实了会前的预测,即达成的协议可以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各国都可以回家交差。

  “哥本哈根达成在未来一段时间就应对气候变化形成有约束力的协议,等于把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时间向后推迟了,未来的谈判还会很艰难。”国际关系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丹麦文本”疑云

  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刚刚进入正式谈判的第一天,一份充满美国式语言的“丹麦文本(Danish Proposal)”就被“泄露”,在会场上像瘟疫一样流传。

  记者看到的“丹麦文本”,与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拟向大会提交的谈判文本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京都议定书》的背弃,踩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红线。

  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互相出牌、测试底线的过程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在缺少信任和互相猜测中进行。

  其中,还出现了一幕耐人寻味的插曲。在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还有36个小时的至关重要的时刻,大会主席、丹麦气候与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被替换,接替她的是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康妮则被任命为大会主席的特别代表,负责组织非正式磋商。康妮在随后的官方声明中称:“由于有115个国家元首参与此次的峰会,因此,由丹麦首相担任大会主席一职更为合适。”

  临阵换帅,舆论一时哗然,气候组织中国政策与研究项目总监喻捷告诉记者,这是“康妮路线”的失败,也就是“亲发展中国家一派”的失败。

  国家元首现场“发飙”

  这次峰会,美国官员的工作形成了“三步走”范式:走下飞机,召开新闻发布会,杯葛中国。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抵达后,就将大会拖入一个逻辑怪圈:宣布美国将和其他发达国家一起,在2020年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1000亿美元,“但除非这个最终协议有某种透明度上的承诺,否则没得谈。”

  这种逻辑直接导致了77国集团内部分裂。代表“77国集团+中国”的苏丹外交官卢蒙巴·迪-亚平就对记者表示,某些小国被西方的允诺引诱过去了。

  由于前述种种原因,各国元首18日面对的是一个原生态文本,之前两天的高级别非正式磋商也无具体成果。

  在18日的晚上8时左右,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发飙”第一个离开了哥本哈根,根据其身边的文官发言人介绍,总统的原话是“竟然不仅需要我写草案,还需要我改草案。”

  与此同时,奥巴马在18日的结束阶段会议上的一举一动与言行,都激怒了在场的一些国家领导人:奥巴马始终没有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坐在台下,而是直接从侧面上台下台。更有分析人士批评奥巴马在演讲中,毫不掩饰地表示出“跟我走阳光大道,不跟我走死路一条”的姿态。而这种态度则提前宣布了哥本哈根协议的无果而终。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