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们的一次奇妙之旅。在全球减排协议陷入艰难的拉锯战时,王石们以大胆、无畏甚至略带生硬的宣示试水国际秀场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刘建辉 发自哥本哈根
12月8日上午11点,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正式会议的第二天,1.5万人挤在这个北欧小城南部的贝拉中心(Bella Center),在嘈杂声中密谈、争吵、抗议。
哥本哈根的天气几乎就是这次峰会的写照——这个临近北极圈的国家迎来一年中白天最短的季节,到下午4点时天色就已经黑了下来。从12月5日开始,天空阴沉,小雨不断。但糟糕的天气和冗长的政治谈判并没有影响哥本哈根一群特殊客人的兴致。
在距贝拉中心不远的丹麦建筑博物馆,万科董事长王石和万通董事长冯仑等几位中国来的企业家正在饶有兴致地听馆员介绍丹麦的“城市分享空间”理念。一行人中还包括锋尚国际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张在东、九天汉成公司董事长宋军、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博物馆外面停着几辆他们所住的万豪酒店免费提供的自行车。
在随后的一天中,《环球企业家》记者随同王石一行骑自行车游览了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3天前,王石他们和一些国际NGO组织从布鲁塞尔乘坐零排放的“气候专列”火车历时12个小时到哥本哈根,也曾到贝拉中心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一个自发的学生组织)发起的“绿色中国”行为艺术活动。王石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说,骑自行车也是无意中以绿色出行的方式秀了一下行为艺术。
王石一如既往地穿着便装:蓝色的Polo棒球帽、灰白套头衫、蓝色牛仔裤,身上背一个黑色的双肩包,上面的牌子上写着“王石先生行李专属,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由于哥本哈根峰会主会是闭门会议,只有各国政要才能参加,他们的行程大都是在主会场之外,穿梭于各种边会之间。所谓边会即各种NGO、基金以及其它展览机构组织的非正式峰会、论坛。边会向来自全球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群敞开,因此更能显示出哥本哈根的气质,当然也是中国企业家们国际秀的平台。
对王石们来说,“行为艺术”更像正式会议外的边会,当天下午4点开始的新闻发布会才是重点。这个在哥本哈根市中心Radisson酒店召开的发布会主题是“我们的希望与承诺——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他们此行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共同组织,意在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企业勇于承担应对气候变化责任的信息。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并不是一个商业峰会,但对企业来说仍然重大意义。因为,无论各国政要最终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节能减排的实现还要靠企业。王石在发言中向一屋子人说,11月26日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时刻。当天,中国政府公布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
与10年前欧洲主导了《京都议定书》,中美两国旁观不同,此次气候峰会中美两个大国逐渐加入到全球气候变暖的角力场中来,并逐渐取代欧洲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这与二者最近两年对新能源领域的重视不无关系。被称为“新能源总统”的奥巴马把重塑美国领导力的重任寄托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新能源战略上;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天然是新能源最大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在这种背景下,来自民间的中国企业家们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利,但这需要中国商业领袖们有足够敏锐的嗅觉。
宣示
过去10年,超级登山爱好者王石攀登了世界五大洲的最高峰,还穿越了南北极。同时,他完成了由探险者到环保主义者的转变——他看到海明威小说中所描述的常年积雪的乞力马扎罗雪山已变成一座秃荒的季节性火山;他数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每次都发现雪线在往后退;他也曾在南极点光着膀子待了20分钟,发现南极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冷。“有些人在怀疑气候是否真的在变暖,”王石对会场的人说,“我以我的经历告诉你们全球气候确实在变暖。”
王石所领导的万科是国内房地产企业中实践绿色建筑的先行者之一,万科在深圳的新总部大楼是中国首个LEED铂金建筑(美国建筑协会的绿色建筑标准)。不过,王承认万科推行绿色建筑的初衷并非节能减排,而完全是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国内最大的住宅开发商,万科要保持领导地位就要保证开发规模、提高开发效率,因此十年前王石开始带领万科探索住宅产业化的模式。
在深圳万科的试验基地,研究人员发现,楼房建造过程中使用很多木材做模板,这些模板的重复使用率很低。为了提高效率,万科改成了钢板。这样做的意义超出一般人想像——全世界砍伐的木材70%运往中国,运到中国的木材70%用于建筑行业,其中又有70%用于住宅,而万科是中国最大的住宅开发商。“当我发现万科搞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很接近的时候,当然很开心。”王石坦言,实际上万科当初对于碳减排是怎么回事并不清楚。
在发现提高建筑效率和绿色建筑存在一致性之后,万科做绿色建筑已从不自觉发展到自觉。万科计划到2014年,新开工的住宅全部为工业化施工方式。他用一连串的数据说明这种施工模式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优越性:至2012年,如果中国全行业有15 % 采用工业化施工方法,则总体节约能耗7.52亿吨标准煤 =18 亿度电 = 27万欧洲人口平均年用电量;节约用水1.5亿立方 = 塞纳河1周的流量;减少木材损耗67.8万立方米 = 9000公顷森林。
在全球政治及国际组织、NGO领袖云集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做出这样致力于节能减排的姿态无疑是一箭双雕。听完王石的演讲,一位来自南美的环保组织的代表站起来以非常诚恳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谢:“我们国家和邻国的热带雨林砍伐很严重,非常高兴地听你们讲将会减少木材的使用。”
中国政府公布减排目标让王如释重负——他以往只做不说,虽有雄心勃勃的节能减排计划,但因中国政府对减排目标没表态,他心里也没底。“现在中国政府表态了,我们不仅要做,也可以大张旗鼓地说了。我们要给政府支持,实际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似乎是受到王石演讲效果的鼓励,接下来的万通董事长冯仑给所有人描绘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万通要在北京郊区规划一个“立体城市”,这是一个超大建筑群,可以居住和办公,总建筑面积达600万平方米,高400米。冯仑称其体量为“一立方公里”。这样一个超大建筑群同时也是绿色建筑,可以在这里找到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甚至可以在楼上种地、放羊。冯仑称已经做好了该项目的土地和资金安排,正在申请相关部门的审批,争取2011年动工,建成时平均每平米售价不超过8000元。现场的听众无不对冯仑富有想象力的演讲感到惊讶。
由于英语不够好,冯仑参加各种活动都需翻译辅助,这大大破坏了他的兴致。不过此行仍让他感到很大的压力:“气候变化、节能环保是个大事,我们作为企业如果不能应对,估计未来5到10年就要被淘汰。”他对《环球企业家》说。
而至于具体的商业机会,并不是王石们来哥本哈根的初衷。不过,几位企业家在哥本哈根感到了这次气候峰会的热度,这种体验将会对他们的商业行为产生影响。王石对此深有体会,晚餐时感慨说“三个70%”他讲了三年,没人听也没人关注,而这次讲出来一下子引起了那么多人关注,效果大不一样。
以王石的经验,企业何时介入绿色环保的时机拿捏很重要。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成本太高,消费者也不一定认可,很可能死掉;但做得晚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步落后很可能再无翻盘机会。万科在环保方面走得比同行更快一些:“万科规模太大,船大不好调头,如果等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后才开始做,一切都晚了。”
游说
在贝拉中心拥挤的休息区域,《环球企业家》碰到了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他用沙哑的嗓子说,“一切都弄反了!”
黄鸣批评说,这么多人乘飞机聚集在这里,让减排大会变成了排放大会。“为什么要开这次大会呢?为什么不能以发展汽车、互联网的方式发展清洁能源呢?”他反问,“只需要让人们知道绿色代表着时尚,不用绿色产品你就落伍了就行。”黄也曾在此前多个国际环保组织的会上发言时抛出这样的观点,引起很多人的兴趣,还有会议的组织方请他专门就此写篇文章。
黄鸣无疑是中国太阳能(光热)行业异常活跃的人物,最近一年来,其行迹遍布全球,现身于各种新能源行业的论坛。通常每到一处,皇明发起的“世界太阳能大会”都是他演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为此,黄鸣在山东德州斥巨资打造了一个由太阳能鸟巢、日月潭、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太阳能体育场、光立方等多个太阳能建筑集群的中国“太阳谷”,这个占地3000多亩的大型建筑群成为皇明承办的2010年世界太阳大会的会场。
如此不辞劳苦,皆因黄鸣内心存有隐痛——在产业政策上,中国决策层长期重视光伏而缺少对光热的重视,这让“本是同根生”的光热产业难以如同光伏一样得到政策优惠和扶持。很多人都认为太阳能热水器只是一个行业门槛低,没有技术含量的产业。而事实上,中国的太阳能热水器可能是中国所有新能源行业里,为数不多在制造和技术研发都处在世界领先水平的行业。先行者黄鸣自然当上了这个产业的代言人,在各种场合呼吁人们对光热的重视,但效果甚微。“这么多年来国际上的大会很少有中国民间的声音,我觉得很不正常。”他说,“我来这里是因为这个会确实影响太大了,而且也需要中国人说话。”
在哥本哈根10几天的时间里,黄鸣的日程安排得很满,大部分时间,他拉个小皮箱往来于酒店及气候峰会的主会场、边会之间。皮箱里装着他从会场收集的一些资料以及他所要散发的资料:山东德州太阳谷的宣传册及明年将要在德州召开的世界太阳能大会。他把这些资料放在了他所相熟的机构设在贝拉中心的展台上。他解释说,他不会去刻意宣传这些,他在几个活动上发言时甚至都没有提“世界太阳能大会”。“如果你总是做宣传、讲空话,就不会再有人请你来了,不会有人再听你说什么。”
相对于其他中国企业家在哥本哈根短暂停留四五天,黄鸣高强度的游说将一直持续到哥本哈根会议结束。
各种各样的会议在气候峰会期间令人应接不暇,会议的场所甚至已经延伸到了哥本哈根之外。12日晚上,在距哥本哈根70分钟车程的卡隆堡(Kronborg ),一些全球顶尖企业的企业家正在探讨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这个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城堡被人们称作“哈姆雷特城堡”,因为1602年当莎士比亚开始撰写他的名著《哈姆雷特》时,选中了卡隆堡这个在17年前建成的北欧城堡作为故事的背景。
这是一座非常壮观雄伟的城堡,只有由于年代久远,城堡内的供暖系统很落后,暖气片都是冰凉的。会议选择这个地方召开,是因为《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话:To Be, or Not to Be(主办方将其选为该会议的主题),意在表示是否关注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
位于城堡顶层的峰会,只有200多人凭邀请函才能进入的会场中,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副总经理、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下称“中电国际”,02380.HK)董事长李小琳也是一位孤独的游说者——她是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发言嘉宾。
当晚,李小琳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政府节能减排的目标,也透露了中电投在这方面做出的成绩及到2020年的目标——50%的电力将会来自可再生能源。现在的比例还不到5%,这是一个非常富有雄心的目标。但李的发言并没有引起在座企业家太大的兴趣,提问者的大部分问题都抛向了坐在她旁边的高盛集团全球环境市场董事总经理。不过,在这样一个高级别会议的现场,有中国企业家的出现并发言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突破。
在会场接受《环球企业家》的采访时,李小琳说:“作为一家中国大型国企,我们有必要让外界知道我们也在为节能减排做出努力”。
李小琳在丹麦的行程只有两天,除哈姆雷特城堡,中电国际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Bright Green”绿色科技展厅内设有展位。13日上午10点,李小琳来到展位,亲自为参观者介绍。第二天,应丹麦驻华使馆邀请,中国五大电力集团、国网、国华、风电联等中国电力行业的主要公司在哥本哈根召开一个有关新能源领域的座谈会。
另外还有一家中国公司上海君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也设立了展台。这是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一家公司,一年多以前在采油设备(主要是电机)方面做出了突破性创新,可以大大减少采油过程中的耗能。该公司副总经理表示,以销售效果来判断的话,这个会展肯定不如石油行业内展会效果好。但这个展会的背景是气候峰会,而他们的产品确实是节能环保的,应该来展示一下。
陌生人
“Bright Green”为期两天的展会吸引了大量来参加气候峰会的参观者,很多公司的宣传材料都被索取一空。令人不解的是,这个展会上仅有中电国际和上海君悦国际两家中国企业。
事实上,以《环球企业家》记者在气候峰会第一周参加的以企业家为主题的会议或活动来看,大部分活动中都看不到中国企业家的身影,但可以看到很多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韩国人、澳洲人。在12月11日晚WWF的一个面向企业家的活动中,同样可以看到很多其它国家的企业家,如可口可乐、惠普、索尼、安联、RSA、拉法基等公司都派要员参加。据WWF的媒体联络人介绍,原本有两位中国的企业家答应出席活动,结果一位临时决定不来了,另一位一直到活动快结束时仍联系不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战略与并购副总裁纪华德及市场部副总裁王洁专门从北京飞到哥本哈根来见中国媒体,并为中国记者安排了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会主席及全球CEO赵国华的专访。纪华德说,他们听说有很多关注节能减排的中国媒体到哥本哈根,而中国又是施耐德电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因此特地赶来和中国记者进行交流,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起探讨节能减排的实践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位临近哥本哈根会议,因“公司业务忙”而退出的新能源企业创始人解释,他早就判断哥本哈根会议不会有太清晰的协议缔结。他也笃信哥本哈根对于新能源行业是一个极大助推力,他不介意花点时间来哥本哈根“走秀”。 但如同很多务实的中国商人一样,前提是他不太忙。
在12月11日晚上WWF的活动中,可口可乐一位在香港工作多年的高级副总裁表示,以他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来看,中国企业及中国企业家还没有学会如何融入国际社会,有些企业家可能是有语言障碍,而更多的企业家可能是因为没有融入意识。他不是那天唯一对《环球企业家》做出如此解答的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