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评论 >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 正文
对于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究竟是紧箍咒还是竞争王牌,是锁定效应还是溢出效应,是成本优势还是成本劣势,这是三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本报记者 张瑶瑶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正在于成本优势。对于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究竟是紧箍咒还是竞争王牌,是锁定效应还是溢出效应,是成本优势还是成本劣势,这是三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紧箍咒,还是竞争王牌?
11月底,我国政府在公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中表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此数据一公布,就有业内人士为这场“减排运动”算了一笔账,即在今后10年间,我国每年需要为此新增300亿美元的投资,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每年要多负担64美元。
“要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对于我国政府,还是企业而言,压力都是很大的。‘十一五’规划中,为了达到碳减排的目标,我国已经通过行政手段,关闭了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企业,如果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加大减排力度,将比较困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金乐琴表示。
曾有专家披露,为达到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需要关停5000万千瓦的小火电,而头三年已经关停了3000多万千瓦,这已经造成数十万人的失业。
有部分企业在我国实现减排目标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有企业尝到了“甜头”。2008年上半年,出口下滑挫伤了苏、浙、粤等地纺织品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对上游氨纶需求的大面积萎缩。供需间矛盾的激化,使得氨纶生产商竞相杀价,部分规格氨纶成交价位走到了成本线的边缘。华峰氨纶作为其中一员,显然也无法逃脱整个行业的拖累,账面利润出现缩水,但产量却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究其原因,正在于华峰氨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未雨绸缪,使得他们成为了这个微利时代的“侥幸者”。据报道,氨纶行业单位GDP综合能耗的国际水平为0.5吨标煤/万元,而“华峰氨纶”却仅为0.35吨标煤/万元。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低碳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究竟是束缚发展的紧箍咒,还是企业增强自身实力的竞争王牌?在企业眼中,却是一道单选题,只能有唯一的答案。
锁定效应,还是溢出效应?
成本问题的确是企业是否参与低碳发展绕不过的一个难题,一次性的投入太大,尤其是在当前前景不是很明朗的情况下,企业对于参与低碳经济很犹豫。
“在今后的几十年中,能源建设和设施建设将迎来一个高峰。如果不采取低碳技术来进行能源建设、设施建设,将形成一种锁定效应。”金乐琴表示。
她进一步举例说,如像电厂这一类的企业,其生产设施的使用年限比较长,一旦投入使用,至少50年不会更新换代,因为投入很大。所以,如果电厂采用了传统的技术和设备,由此带来的锁定效应将使得电厂在进行设备、技术等的更新时成本翻倍。而且,不仅如此,随着这种锁定效应的不断累积,企业参与低碳发展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小。
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邹骥预测,中国若在2030年后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抑制排放增长,那么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估计将达2840亿美元,2050年后每年的成本估计将高达5080亿美元。
但已有采取了低碳发展的企业案例也告诉我们,低碳发展的投资收益是可观的,这其中并不存在太大的投资风险,而且,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低碳发展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回收投资成本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对于企业而言,在传统发展模式和低碳经济之间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远期利益和现实成本之间的‘角力’。”中国转让定价服务联盟总协调员、思威瑞特联合(北京)财税咨询有限公司总协调员王骏表示。
一边是固步自封所带来的“锁定效应”,一边是如果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可带来的“溢出效应”。是背上锁定效应固有的成本大山,还是慢慢消化低碳发展带来的成本激增,不少企业着实很难抉择。
成本劣势,还是成本优势?
一方面是一次性投入巨大,犹豫不决;一方面是长远利益的驱动,跃跃欲试。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企业而言,究竟是将造成成本劣势,还是成本优势?
从短期来看,因为参与低碳经济而投入的资金,将有可能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短时间内不利于企业参与竞争。但是,一旦发展低碳成功,将为企业在节约成本上带来新的天地。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院姜克隽曾在文章中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后发优势,与老的传统工业相比,在扩张过程中,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
王骏也表示,低碳技术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没有在传统技术领域大,低碳经济为我国创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他还进一步表示,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我国的企业们不应该再继续观望了,一方面,减排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成本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减排技术所产生的效果也将优于发达国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