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评论 > 两会策划:争议通货膨胀 > 正文
涨价是我们的宿命?
匡生元
根据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的统计,自从1992年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的央行地位以来,每年投放的新货币保持在23%的增长速度上。因而他认为,以超额货币投放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战略。
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当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就是通货膨胀。那么在长期以来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的货币投放之下,涨价就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宿命。所以,面对涨价,我们无需惊讶。
通货膨胀早就来了
本报特约评论员 易鹏
北京大学人力资本研究所研究员
多年前有首歌叫做《雾里看花》,唱出了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面,很难看清楚一个事物的无奈。在《中国经济2009》这首歌里面,也有个“通货膨胀”现象,让人同样难以看明白。在今年的实际生活中,到处是一片涨声。但奇怪的就是,在这种涨声之下,衡量物价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CPI竟然是负的。于是一些学者出来说,中国没有通货膨胀。这种严重的反差,何尝不是让广大老百姓在“雾里看花”。
其实,对于中国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言语,是典型的教条主义。这些人太死板地套用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的经典解读。在萨缪尔森看来,通货膨胀等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于是乎,在这些人眼里,对物价水平CPI正负的判断就成了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标准。可惜的是,这些人过于书面解读,玩点文字游戏。
一方面,中国衡量物价水平的CPI的构成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在构成CPI的八大类产品中,食品就占了34%,其中猪肉的价格就占了9%,夸张的说中国的CPI就是“猪”数据。而在实际生活中占老百姓开支最大的居住类消费,在CPI体系中权重很低,只占到13%左右。而且不直接包括商品房销售价格,所以即使房屋装修成本、租金还涨,反应到CPI上面还不如一条“猪”。另一方面,CPI用的是同比的数据。由于2008年的CPI很高,尤其是大股东猪肉价格更高,所以即使在2009年猪肉价格已经有很大反弹,但还是同比处于负值。但用环比数据来看,那是连续7个月上升。如果用2007年做基数的话,那2009年CPI正增长不小了。
其实对通货膨胀的解读,另一位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认为的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也许更有道理。按照这种看法,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得太多了。在2009年中国的适度货币政策,早就演变成了疯狂的货币政策。一年新增贷款近10万亿,M2增速高达29%。这种货币的投放,流动性过剩是种必然,货币购买力下降也成为必然。在我看来,只要货币购买力下降,那就是通货膨胀。
也许只有这样全面来解读通货膨胀,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此刻的中国经济已经不是处于通货膨胀预期,而是已经处于通货膨胀之中,通货膨胀早就来了!
至于明年通货膨胀情况如何,那就要看中央政府是否还打算投放多少货币。不过,即使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继续保持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但内涵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我认为,2009年突出的是“宽松”,2010年将重点突出“适度”了。也许这种微妙的变化,可能会让2010年的通货膨胀不会如同想象中的那样猛烈。(文章不代表本报观点)
涨价驱动不了消费量的增长
近几天,各大超市,以往相对冷清的食用油区突然热闹起来。何以如此?因为福临门和金龙鱼宣布将上调所有产品价格。对于居民这种因害怕涨价而抢购的行为,市场人士给了个挺专业的说法,叫做“通过价格方式驱动消费量的增长”。
实际上,所谓的通过价格方式驱动消费量增长,不过是商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通过涨价的方式逼迫消费者不得已而消费。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畸形的消费,与消费量增长无关,与健康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消费者担心涨价而抢购,表面上看消费量会短期增长,但消费者的实际消费量并不会增长。
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价格方式也就是涨价方式驱动消费量的增长,会使物价超过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抑制消费。所以,靠物价上涨是无法刺激人们消费的,根本无法驱动消费量可持续性增长,通过涨价刺激消费无疑是“饮鸩止渴”。
■匡生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