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评论 > 迪拜主权债务违约风险重创全球股市 > 正文
导读:金融危机从2007年上半年次贷危机算起,已经接近三年,很快将进入第四个年头。正当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趋势时,又出现了迪拜债务危机。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今日撰文称,对迪拜债务危机的后果,还需要观察,但至少是金融危机将经历“W”型过程的一个证明。
关于金融危机的“W”走势问题
――——兼谈迪拜债务危机
唐双宁 2009年12月
一、金融危机的走势将是“W”型。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即2008年10月在“中国金融品牌论坛”上,我曾经提出走出金融危机需要3-5年。此后,包括年初在上海举办的陆家嘴论坛在内,我曾多次提出解决金融危机的过程是一个“W”由大写到小写的渐变过程,在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如此,在人们普遍持乐观态度时也如此。
二、“W”型的理论依据是“波浪式前进”的哲学原理。我之所以提出“W”型观点,除了经验判断外,主要还是依据“波浪式前进”的哲学原理。
2009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我的《建设学习型政党首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中,我提出对世界经济金融走势的“V”型、“L”型、“U”型、“W”型观点,实际上不是几个字母形状问题,而是反映了是用静止还是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是把事物的变化看成突变还是渐变的过程的问题。
此前,世界经济出现好转势头,这个“好转”一方面主要是政府推动和投资拉动,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的复苏不可能一次完成,应该是一个“W”型由大写到小写的渐变过程”。
三、迪拜债务危机再次印证了“W”型。金融危机从2007年上半年次贷危机算起,已经接近三年,很快将进入第四个年头。
正当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趋势时,又出现了迪拜债务危机。对迪拜债务危机的后果,还需要观察,但至少是“W”型的一个证明。现在各国政府及与政府近距离的专家、媒体认为不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大的影响,而市场人士则多数持相对悲观态度。
从12月3日新浪网针对迪拜债务危机开展的网上调查显示,68.2%的网民认为迪拜债务危机警示金融海啸尚未远去,60.2%的网民认为迪拜债务危机会产生恶性连锁效应。政府及与政府近距离的专家、媒体的言论可以理解,因为这既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也是稳定信心的需要。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目前,仍然是危机与抗击危机的力量较量、博弈的关键时期。
四、乐观前景与悲观隐患决定了“W”型。抛开迪拜债务危机不说,当前世界经济确实出现复苏的乐观前景。美国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了2.8%,为一年来的首次正增长。欧盟和欧元区经济第三季度也正式走出衰退。日本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1.2%。但世界经济仍存在十大悲观隐患。
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今年第三季度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主要是靠政府拉动,内生动力不足。
二是银行破产增加。截至今年11月美国破产银行总数已升至123家,并且还有数百家金融机构身处困境,濒临破产的边缘。另据IMF推算,全球不良资产高达3.4万亿美元,迄今也只核销一半。
三是政府负债过大。截至9月份,全球各国政府的负债总额已经突破3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6.73万亿美元。
四是贸易保护日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高达150项,反倾销案件437起,还有数百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正在讨论形成当中。
五是能源价格震荡。进入10月,国际油价连续四周上涨,原油价格曾突破每桶80美元,迪拜债务危机后,又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
六是粮食问题加重。目前全球缺粮人口总数已超过10亿,其中约有1.5亿人因近期粮价飞涨和全球金融危机而陷入饥饿。
七是失业居高不下。美国10月份失业率升至10.2%,为1983年4月以来最高;欧元区9月份失业率为9.7%,为1999年1月份以来最高。
八是产能过剩突出。10月份,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0.7%;欧元区7月份产能利用率为69.5%,为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
九是提振消费困难。10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环比曾下降5.7点,跌至47.7。欧盟的商品零售额也连续多月持续下降,日本家庭当月可支配收入同比减少0.4%,也连续4个月出现下降。
十是创新风险尤存。2007年末,全球衍生品名义本金高达630万亿美元,为同年全球GDP总量的11.81倍。其中有些品种风险高、额度大,相当部分仍未消化。上述乐观前景与悲观隐患也决定了“W”型。
五、中国与世界经济已融为一体,也免不了受“W”型的影响。中国经济好于世界,这主要是中国宏观调控措施有力。
但是今天,世界经济已经联为一体,宏观调控已经不是一国之事,哪个国家都难于进行独立的宏观调控。而世界各国由于各自利益,不可能完全的“同心同德”。
我讲过贸易保护主义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的,因为外国政要主要是对本国选民负责。所以,在危机中,各种观点、利益、力量仍在进行博弈,在此消彼长中前行。因此,我仍然坚持“W”型观点,仍然坚持“3-5”年的观点,仍然坚持人类一定能最终战胜危机的观点。
人们可以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