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正遭受暴雪袭击的我国部分地区,最近面临几年来最严重的天然气供应短缺情况。原因很多,有季节性的(冬季),有突发性的(暴雪),但其中一个原因是生产商利润低,不愿扩大生产规模,更深刻的认识则认为天然气出现短缺是因为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造成的。
为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优化天然气使用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国家发改委曾于2007年8月30日颁布实施《天然气利用政策》,其中提出7项保障措施:“搞好供需平衡,制定利用规划与计划,加强需求侧管理,提高供应能力,保障稳定供气,合理调控价格,严格项目管理”。然而,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关键是合理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和价格体系。
由于石油作为战略资源一直受到国内各界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天然气的受重视程度要低得多。然而,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政府对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日益凸显,需求近年出现爆炸式增长。西部地区近两年先后建成了一些大型气田,西气东输管道已经顺利建成,但由于东部地区对天然气的巨大需求依然无法满足。
中国属于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相对于人口,它又属于天然气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与国外产气大国不同,中国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环境恶劣的西部,埋藏深、储量丰度低、勘探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勘探开发成本比国外产气国高得多。由于“重油轻气”,中国以往对天然气的勘探投入相对不足,产量增长缓慢并有起伏。直到上世纪90年代,受需求推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九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9.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2.54%。2002年以来,天然气产量呈爆炸式增长趋势。相对而言,国内天然气生产的快速增长无法满足需求,进口日益增加。以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35%。
然而,政府对气价的控制不仅影响了天然气企业获利,也助长了天然气消费增长。从国际气价比较来看,国内民用气价格仍然偏低,事实上远低于多数经济发达的用气大国。2008年,我国国内天然气的平均出厂价只有0.93元每立方米,相当于每桶21美元的原油价格,国内天然气出厂价与国际原油(按2008年末40美元/桶计算)比价约为0.5∶1,远低于国际市场气油比价0.7∶1。除了天然气企业的财务问题,当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成本时,天然气需求出现爆炸式增长的背后存在着低效消费。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决定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主要内容包括:简化价格分类,规范价格管理;坚持市场取向,改变目前政府定价形式;理顺比价关系,建立挂钩机制;逐步提高天然气价格,实现价格与国际并轨……教科书上关于价格改革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已说到,问题是改革需要多长时间?政府如何能够尽快在维护企业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然,从维护民众利益的角度上看,政府在制定天然气价格政策时,也必然会较多考虑到诸如居民支付能力和社会稳定等因素。其实,一个有效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并不排斥考虑居民的用气负担,政府可以对需要补贴的群体进行直接补贴,但是,不加区分的人为压低价格,会增加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难度。
如果不理顺天然气价格,就无法促进有效用气、优化用气结构,促进天然气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国内天然气市场供应。最近市场传闻中国将很快实施新的价格形成机制,我们期盼的不是简单地上调天然气价格,而是形成一个公平有效的天然气价格机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