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地方GDP数据高出全国的2.5万亿从何而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6日 00:28  人民网

  人民时评:2.5万亿从何而来,是该解决“注水”GDP了 

  王 兰

  本已饱受诟病的地方GDP统计注水问题,近日在“前三季度地方GDP数据高出全国2.5万亿” 的报道声中,又一次被置于媒体的聚光灯下。而这虚增出来的2.5万亿差额,几乎等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这4个直辖市2006年全年的GDP总量。地方与全国数据相差这么多,不是计数错了,而是“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玩笑开大了。

  造成地方GDP“掺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畸形政绩观和统计方法本身的不完善。现在,地方GDP仍然绕不开“政绩”的话题,GDP攀比现象严重。与各地官员“仕途”挂钩的GDP数据,仍然使一些地方在统计中竭力“用足”、“算足”数据,甚至不惜添加“水分”。统计方法方面,有制度因素,我国实行GDP分级核算体系,但是全国和地方,以及地方之间,用于统计GDP增长率的数据并不完全一致;有技术因素,基础资料难以统一、衔接,核算方法不够完善等;有重复计算因素,位于不同省市的总公司、子公司的统计、投资计算有重复。

  GDP数据的质量如果出现大的偏差,就很难对当地经济走势作出准确判断,影响制定正确的宏观决策,对政府统计公信力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在现时条件下,GDP作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果的主要综合指标,尽管有其局限性,但暂时还不能取消。那么,如何规避地方统计产生水分,应成为关注的重点。

  首先,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古语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GDP的语境下,各地政府对GDP有所偏爱,有的地方拼命放“卫星”,甚至推行“末位淘汰”。如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不能进一步完善,扭转地方政府追求片面政绩的偏颇恐难如愿。

  其次,改善指标的重“量”不重“质”倾向。GDP为人诟病在于它只是一个数量指标,没有计入经济增长对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的负面影响,没有考虑国民收入的分配,也没有对经济活动的价值进行道德判断,它的虚高害民误国。例如,拆掉一座新楼,再盖一座,只会被看成经济增长,而不会被认为是财富的损失。能否考虑增加净资产收益率、“绿色GDP”等冲淡“GDP崇拜”的指标?如何避免、防止GDP的缺陷是世界难题,应如何设计能反映质的指标,考验政府统计工作的智慧。

  第三,注重规范评估,依法加强对数据造假者的惩治力度。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进一步完善了预防和惩处统计弄虚作假违法行为的法律规定。但统计数据依然生出了“2.5万亿”的水分,“有一半左右省份的数据做了调整。”看来,现实凸显统计法执法的乏力。弄虚作假与监督机制和官员的政治道德关系巨大。一些官员的诚信问题不解决,弄虚作假的习惯不纠正,造假成本过低的现实不改变,考核指标就变得扭曲。在道德是打不过贪欲的时候,还必须借助于法律,否则,国家统计对地方统计的要求,最终会成为“缘木求鱼”。

  “前三季度地方GDP数据高出全国2.5万亿”的出现,或许意味着一场统计革命的到来,而在此前,国家统计局依然要勉为其难地抗拒各种畸高的GDP,费时费力地挤掉、拧干水分,才能为中央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该是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方注水GDP的时候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