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祚来
大街上行走的“苦差”(下)
我们到印度许多旅游城市,会发现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印度城市却没有城管,警察或交通警察在城市生活中也不多见,为什么呢?
不仅因为印度的政府是弱政府,税收少养不起太多的警察,更是因为印度城市管理者奉行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因为各种景点与街道没有城管,所以市民就会自觉维护城市秩序,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理性发挥着潜在的作用。譬如当街道上出现一定数量的小贩之时,小贩们会通过观察来感受到自己的市场份额与交易的可能性,然后他们会决定是继续留下来摆摊,还是另找地点。一天又一天的自然选择与淘汰,就会形成相对固定的一些摊贩。而这样的自然选择过程,没有政府干预,没有社区引导,完全靠每一个人自己去感受与决定。
相比之下,我们那些在城市大街上行走的“苦差”——城管的出现会导致民间社会的多重破坏。
第一重破坏,就是使民间社会没有了自己的“自由市场”。这些鸡零狗碎的市场对市长可能没有任何意义,但对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生活保障,并且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每天充满自足的快乐与小小的希望。但城管一声呼啸,城市社区民间的小生态就瞬间被破坏了,人们产生的是对社会与政府的不满,这种情绪日积月累,在关键事态中,就会产生对政府甚至对社会不利的力量。种子就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播下。
第二重破坏,就是民间社会没有了自律。譬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街道商铺业主组织、志愿者组织等等,都应该在维护街道与社区安宁方面发挥作用,协调游商与社区之间的和谐关系。但因为政府包办了一切,任何事情发生之后,人们总是等待政府与城管,使民间社会没有了组织协调能力,甚至连这种心理都没有了。没有民间组织自理的社会,是一个不健康的社会。
第三重破坏,就是破坏了民间道德精神。人们看到自己社区边上的小贩自食其力,与市民做着自由交易,这种交易多是廉价的,多是日常生活用品,我们很少看到争执或退货的情形。当这种自然交易正在进行之时,城管来了,弱势群体的机会失去,人们对城管与政府当然心生怨气。人人都有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城管如果没有,那么就是政府没有。城管与市民发生冲突,就是市长与市民发生冲突。这样,政府的道德形象就被破坏了,政府得到的是城市表面形象,破坏的是内在的道德精神。
所以我们说城管是一种城市管理思维的产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可资借鉴的方式供我们参考,我们为什么固守着这种懒政思维,而不采用科学的、人性的、符合道德常识的方式来管理城市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