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冯海宁:否认4万亿与民争利理由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 18:25  燕赵都市报

  4万亿元投资计划在拉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同时,也引发对民间投资或产生“挤出效应”的担忧。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27日表示,4万亿元投资计划既不挤占民间投资的空间,也不挤占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是“与民兴利”,而非“与民争利”。(10月28日《人民日报》)

  发改委断然否认4万亿投资“与民争利”,而全国工商联在一本名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的蓝皮书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民营经济带来的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随着行业垄断的逐步强化,4万亿投资正在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可见,4万亿投资是否“与民争利”,发改委与工商联的说法不一。

  发改委否认的理由是,4万亿元投向的领域均为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但在我看来,这是从理论上否认4万亿投资“与民争利”,事实是否如此?需要详细调查才能得出准确结论,否则就难以服人。

  我以为公众之所以担忧4万亿投资“与民争利”,首先是因为4万亿元投资的资金流向不够透明。比如,中化方兴力挫众多民企,最终以40.6亿元的天价摘得北京广渠路15号“地王”,就引起了不少人质疑:拿地之钱是不是来自母公司中化集团?有没有4万亿投资中的资金?如果40.6亿元的拿地资金中有4万亿的资金,显然4万亿投资是“与民争利”。

  众所周知,今年楼市的许多“地王”是被国资背景的企业天价拿走的,难道这些拿地的资金都与4万亿元投资无关吗?期待有关部门早日调查国企拿地的资金背景,然后向公众公开,既不能让4万亿元投资成为地价房价的推手,也不能让4万亿元投资影响市场公平。

  其次是某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如楼市。“地方国企央企化”、“民营企业国有化”等现象恰恰发生在4万亿元投资期间,这就不免让人质疑,4万亿中的资金可能用于央企收购地方国企,国企收购民企。因此,有关部门需要解释某些行业出现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钢铁、航空、公路等国有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的行业,以及食品业和轻纺业,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都需要有关部门一一解释。

  再者,4万亿投资挤压民间投资的声音此起彼伏。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不久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国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已经出现“国进民退”现象,并认为相关方面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日前也指出,当前经济发展中挤压小企业的不正常情况,应当尽快扭转。

  最后,目前还没有足够措施鼓励民间投资。要想不让4万亿投资挤压民间投资,显然要出台积极措施鼓励民间投资。按理说,早在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时,就应该出台鼓励措施,然而,广受期待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即鼓励民间投资20条)至今仍然没有出台。民间投资缺乏政策支持,就难以与政府投资公平赛跑。据统计,某省会城市1-8月民间投资仅增长了25.5%,大大低于国有资本的投资增速,该市国有资本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74.0%。政府投资狂奔,民间投资慢跑,或许就是因为“挤出效应”。

  在我看来,无论是工商联的蓝皮书指出4万亿投资正在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还是某些领域的“国进民退”现象,或者是黄孟复、吴敬琏等知名人士的呼声,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4万亿投资在现实中,对民间投资存在或多或少的挤压。发改委既然否认4万亿挤压民间投资,就请详细公开4万亿具体流向,请与全国工商联公开“PK”。

  冯海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