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巴马和伯南克反思金融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2日 07:14  经济参考报

  一年前的9月,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垮台,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美国经济濒临悬崖边缘。反思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教训无疑是惨痛而深刻的。上周,在雷曼破产一周年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都发表重要演讲,反思危机,警示世人。 

  奥巴马更是将演讲地点选择在了危机肇始地的纽约,对于始作俑者的华尔街,奥巴马大加挞伐。他说,对于一年后的当前局势,金融行业的一些人仍存有误读:他们不仅没有吸取雷曼兄弟垮台和这场危机的教训,反而无视问题的存在。 

  “我想让他们听到我的话:我们不会再回到可不计后果和肆无忌惮行事的时期,而这正是危机的核心。”奥巴马强调。 

  这是血的教训!华尔街的自我放纵,让华尔街自受其害。但更关键的是,华尔街的海啸也影响到整个美国经济,甚至是世界经济。用奥巴马的话说,“他们不仅自身濒临绝境,而且让我们这个国家处于险境。” 

  对于其中的教训,伯南克在布鲁金斯学会演讲时也指出:第一,“任何学习经济历史的人都知道,但值得再次强调的”:全面金融危机将使全人类和经济付出代价;第二,经济历史学家所熟知的:金融混乱没有国界,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危机,没有一个主要国家可置身事外。 

  痛定思痛,就必须铲除容忍华尔街放纵的土壤,换言之,就必须进行深刻而全面的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对奥巴马政府来说,是严峻的挑战,但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奥巴马自己就颇为得意地说,他正进行“大萧条以来最雄心勃勃的金融体系改革”。 

  怎么改?按照奥巴马的说法,有“三部曲”。首先,保护消费者利益,创建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其次,堵塞金融漏洞,加强金融监管。再次,在国内“堵漏”的同时,也须在国际“堵漏”,即建立全球一致的金融监管体系。总而言之,美国金融体系将全面重塑,政府监管必须全面增强,“大得不能倒”的悖论必须改写。 

  相对于奥巴马的框架性建议,伯南克的反思无疑更加具体。比如,在全年9月的全球性恐慌问题上,伯南克认为,最致命的就是外界对流动性的担忧,作为对策,央行必须对流动性问题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应对不及时,事情“将会以预想不到的方式发展”。因此,按照美国的金融改革方案,大金融机构必须提高准备金比例。 

  就像大萧条改变了世界一样,这次“大衰退”无疑也将深刻地改变美国。但这会成功吗?奥巴马雄心勃勃,但华尔街的积习根深蒂固,改革不大可能一蹴而就。《财富》杂志资深编辑艾伦·斯隆就讽刺说,一年过去了,华尔街依然按照华尔街的方式行事。这或许也正是奥巴马在一周年演讲中对华尔街严辞斥责的一个原因。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更何况涉及利益众多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华尔街自然抵触多多,其实在政府内部也是龃龉频生,而这也正是导致改革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围绕着是否应创建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伯南克就公开说“不”,因为此举剥夺了美联储的相关职权;而在将美联储打造成“超级监管者”问题上,其他监管机构———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等都愤愤不平,认为这影响了它们的监管职权。 

  各部门间的争权夺利,外界的强烈反对,也不由地让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勃然大怒。据美国媒体报道,在不久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盖特纳就指斥同僚道:“够了,足够了。”盖特纳告诉这些监管部门领导人,他们确实有权就改革方案发表意见,但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现在应该是停止争吵推进改革的时候。 

  奥巴马在金融危机一周年之际,亲赴纽约发表演讲,为金融改革鼓与呼。其原因,不外乎他对改革成败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因为随着美国经济逐渐复苏,金融改革的紧迫性正在消失,他将可能重蹈以前改革无果而终的覆辙。 

  所以,在演讲时,奥巴马一再警告,金融体系确实正在回归正常状况,但“正常状况绝不能导致自满情绪”,各方要“拥抱严肃的金融改革,而不是与之相对抗”。伯南克也警告,尽管美国避免了最糟糕情况发生,但艰难险阻仍在前方,各方必须加强合作,确保经济可持续复苏,同时吸取教训、建立全新的金融监管体系,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惨痛的教训,高昂的代价,领导人的苦口婆心、恩威并施,会使美国金融改革出现新的转折吗?真难说。在奥巴马发表演讲的当天,《纽约时报》的社论就说,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启动相关改革,“奥巴马先生的演讲是重启相关努力的一个机会,但艰难的任务仍在前头。” 

  (本报记者刘洪9月21日发自华盛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