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猪肉涨价不必非要扯上通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8日 03:05  第一财经日报

  沈竹

  进入8月以来,我国肉类和鸡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猪肉和鸡蛋价格。我国最近两次较快的整体物价上涨都是由农产品涨价带动,有人担心这一次的上涨可能会诱发下一轮通货膨胀。

  但笔者认为,从这一轮猪肉价格上涨看,其与所谓的“通胀”应比较遥远。

  首先,此次上涨幅度虽然在两个月左右达到50%,但是基础价格却是前期恐慌性下跌后的价格。2008年底不仅有金融危机影响的经济整体趋势的回落,而且2007年底到2008年疯狂的投资猪肉市场的行为,让供需关系产生了极不平衡的局面。金融危机来临,再加上H1N1甲型流感曾被称为“猪流感”等原因,猪肉价格恐慌性下跌。这又让中小农户认为养猪无以为继,纷纷甩卖猪场等,造成两个月后供应量开始下滑。因此,现在的价格上涨,部分原因是恢复性上涨。

  其次,猪肉价格有周期波动性,一般为三年。2006年猪肉价格暴跌,2007年底到2008年初到达峰值,2008年底到2009年4月又跌入谷底。据此,下一轮峰值应在2010年底到2011年初。以猪肉价格为首的食品价格占我国CPI比重达30%,惯有的思维让我们由于猪肉价格的波动而产生所谓通胀的担心。其实,大可不必。

  最后,这一轮肉类等价格上涨特点非常明显,稳步而连续。我们知道,大部分养猪人“一年赚钱,一年不赔不赚,一年赔钱”,原因就是农民对养猪的成本收益心中没底,生猪价格上涨大家一哄而上——现在随着价格回升,供应方市场应该可以在短时期内补充进来,并且国家6月收储冻猪肉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政策,用这样的囤积可以调节供需双方的市场。

  相反,笔者认为,有一个问题现在最应注意:政府部门已往常常过于关注城市消费终端价格上涨,容易忽视农村供给环节的价格暴跌,政策常常滞后,不恰当地干扰市场自我调节。比如,2008年,对于养猪专业户的补贴就是明显滞后的政策,如果当时能在有效监测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预期分析,通过预警方式尽可能减少养猪户的信息不对称,控制生产,猪肉价格也就不会出现后期大幅的波动。

  笔者认为,就当今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现状而言,当务之急是扶持各种农村的中介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公司加农户等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户自身的市场议价能力,从而增强抗市场自然风险的能力,减少农产品暴涨、暴跌给中小农户带来的损失。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