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各方争议:是什么推涨了房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6日 10:58  长江商报

  是什么推涨了房价?

  土地部门:囤地是主因 开发商:供应量太少

  一场关于“土地太少推涨房价”的论战正在上演 。近日,不少开发商表示,房价上涨主要归咎于土地供应太少,而土地管理部门却多次澄清,土地供应量并不少,囤地才是房价上涨主因。

  探访》》》

  “地荒”只为推涨房价

  现阶段,不断有开发商发表言论认为,房价上涨主要归咎于土地供应太少,与此同时,土地管理部门却多次澄清,土地供应量并不少。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江城共成交土地206宗,成交总面积97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用地41宗,成交面积215.3万平方米。这些数字已远远超过2008年全年的土地成交量。

  尽管如此,不少开发商还认为政府部门应加大土地供应,这样开发商就不会去囤地。

  “尽管政府部门与开发商各执一词,如今楼价上涨,不乏开发商囤地待涨的因素。”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大量已出让的土地没有转化为商品住宅,造成了目前楼市短期供应的紧缺,由此形成了“地荒”假象。

  该人士还表示,如今楼市中所谓的供求关系已经被房地产开发商动过了手脚,但是购房者并不知情。“他们因为担心‘买房难’的问题,而非理性的匆忙入市,最终导致了楼市价格非理性的增长。”

  建议》》》

  政府供地力度还需加大

  近日,国土资源部明确表示:在确保拉动内需项目和民生项目用地的情况下,下半年要加强土地的批后监管,还要开展对已审批用地的核查、监管行动,重点查看用地比率、是否存在囤而未建现象。

  “近期房价不断上涨,政府部门着手土地监管已在情理之中。”一观察人士指出,现阶段的土地供应较以前是相对供应偏少的,而当前的土地供应减少又导致新增地价狂飙。“新供土地价格一涨,开发商囤积的土地自然就涨价,长此以往,开发商就越来越热衷于囤地了。”

  业内人士分析,只有让囤地的开发商们无利可图,市场的有效供应才可能保证,“当开发商的涨价意图不那么明显,房价就不会出现非理性暴涨暴跌了。”

  本报记者 张磊 实习生 王祝智

  ◇相关新闻

  传二套房贷新政再出台

  开发商:房贷新政难压热销行情

  本报讯(记者 张磊)关于二套房贷的消息一直备受关注。近日有消息称,监管层将下发明确二套房贷利率政策规定,二套房贷至多只能下调至基准利率的85%,即优惠15%的利率。

  昨日,记者致电江城各大银行,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尚未接到通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银行已严格执行二套房贷利率政策,下调利率的银行已经很少。

  对于此事,武昌某开发企业董事长表示,最近出台的收紧“二套房贷”的市场信号,不可能马上就能压住这轮行情,这也不是一次政策的“急刹车”。

  在该人士看来,开发商、银行和购房者之间,在利益驱使之下,会想尽办法规避政策。”对于现阶段高端住宅热销的情况下,‘二套房贷’基本上无多大作用,而目前这波行情,也是在高端住宅项目成交放量之下带动的。”

  武汉金地置业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自东指出,近期,无论二套房贷是否严格执行,后市都将面临调整,信贷萎缩对市场调控作用已经很大,此时再出台新政,对市场行情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弱了;另一方面,房价越涨越高已逐渐引发市场自觉调控,“‘不差钱’的仍旧在入市,而‘差钱的’则早已退出市场。”

  ◇本地动向

  武昌黄金地块昨日低价出让

  业内人士:谁都不想地王再三出现

  本报讯(记者 张磊)昨日出让的土地,并没有出现过高的地价,尽管是地处武昌中心的黄金地块,也只是以2492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结果”了。

  记者昨从武汉市国土交易中心获悉,武昌区新河街和平大道东侧地块以总价9.4亿的地价成功出让,由武汉三江航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竞得。

  “虽然该地块此前已备受关注,但此次出让形式为招标,因而没有过多开发企业去争抢。”业内人士分析,昨日没有出现地王,没有高地价,并不能说明开发商信心的缺失。

  在该人士看来,造成这种结果的是出让地块的限制等特殊原因。“下月15宗地块集中出让情况,才能看出开发商对市场信心如何。”

  据了解,下月4日,土地市场将有15宗地块面市,包括武昌中北路、洪山区珞狮路、青山区友谊大道在内的11宗主城区地块以及黄陂区的4宗地块。

  易居研究院肖锐分析,房地产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天价地”带来“天价房”的概念,会促进周边楼盘的涨价。“此次出让的地块楼面地价仅为2492元/平方米的价格,虽然是以招标形式出让,但该地块面市后有望平抑区域房价。”在他看来,政府也不希望土地市场有太多炒作,“现阶段,无论是开发商、购房者或是银行都不想‘地王’再三出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