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条评论
7月份经济运行数据陆续公布,一切数据都在显示,宏观经济在波动中持续回暖,但基础还不稳定。除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比较稳定之外,民间的投资还没出现显著增长。消费也主要集中于集团和企业的消费,而居民的消费受制于实际收入的增长,仍是低迷态势。出口的持续疲弱,也预示着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并不充足。
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投放,从持续膨胀的信贷规模和M2增速上不难看出,政府主导投资、银行给予高额信贷配合以拉动经济增长的基调,在下半年很难出现实质性改变。尽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演化为“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经济回暖基础不稳固的情况下,政府不愿冒着经济增长二次放缓的风险采取任何紧缩措施。
与之相伴的是,通胀预期的不断升温。尽管从物价指数上看,7月份CPI指数同比下降1.8%,PPI指数同比下降8.2%,物价指数双双在负增长区间徘徊,过剩的产能也预示着价格上扬短期难现;但是,7月份CPI环比持平,PPI环比已经实现连续4个月上涨;在全球商品市场整体呈现触底反弹、国内需求继续回升、流动性持续宽裕的情况下,再加上政府正在逐步推进天然气、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机制改革,价格上行的压力正在不断累积,通货膨胀预期加重。尽管温和通胀有助于经济复苏,但如果在经济全面复苏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胀,无疑将大大增加经济复苏的成本。
温家宝总理上周末指出,维持当前的经济政策不变是因为中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际经济前景还不明朗,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以发改委、财政部为代表的各部委负责人也共同表态,当前宏观政策取向不会改变。央行各位官员多次表态,不会通过规模控制的办法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但微调一直在进行,尤其是对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力度和节奏的微调。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保持政策取向的表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大弹性空间。央行已经对部分商业银行发行惩罚性定向央票,尽管从数量上看对银行的放贷能力影响微不足道,但对市场震动极大。7月份贷款急速减少到3600亿元,也可以视为货币政策微调的结果。面对当前形势,未来“微调”对信贷投放的影响已经不只是“纠偏”,而是可能产生扭转性影响。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财政政策。政府极强的资源动员能力保证了经济快速反弹,但是,如果国家主导的投资规模过大,就有可能造成投资低效率,并挤出民间投资,不利于可持续增长。大量的新开工项目也可能使得扩张政策在短期内难以退出。一旦全球经济复苏,有可能很快造成国内经济过热。
政策不能把“刺激”错当成“出路”,尽管还没到全面终止经济刺激政策的时候,但适当的政策微调却是必要的。不论央行的表态如何,货币政策的微调力度只会曲线型加大而不会减小,或许将远远超过市场预期的程度。当然,未来对于总量调控工具,如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使用上会非常谨慎。未来货币政策可能进入“过渡期”———不断进行政策试探,从而为调整做好心理铺垫。尽管政策的表态层面是保持宽松,但在操作层面继续“微调”,“虚实结合”,将构筑近阶段货币政策的特殊风景。
□王莹(上海 学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