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其中对于CPI、PPI等物价指数指标,市场的解读通常观点各异。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以来,对于经济究竟处于通缩区间,还是已面临通胀威胁的争论不绝于耳。8月11日,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出炉,使笔者更加坚定了对通胀显性化趋势的判断。
物价指数与真实物价有所背离
直观来看,7月份的物价指数双双落入负区间,且降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8%(上年同月为上涨6.3%),比上月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1-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2%(上年同期为上涨7.7%),比上半年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8.2%(上年同月为上涨10.0%),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1-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2%(上年同期为上涨8.0%),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3个百分点。
但从真实的物价水平来看,对于通胀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持平;当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0%,已连续4个月环比上涨。也就是说,在CPI、PPI等物价指数同比负增长的表象下,真实的物价水平并未下降,甚至还出现了持平或者环比上涨。因此,据此判断经济尚处于通缩区间,似乎不足为据。
如果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物价指数与真实物价水平之间背离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去年属于通胀的末期,物价基数比较高,从而导致了物价指数受负翘尾效应影响较大。笔者判断,CPI的负翘尾效应将在10月份后显著收窄,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拉动食品价格的回升。PPI则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可能于11月份出现正增长。数据显示,目前有色金属价格大概反弹了三分之二,原油反弹了一半。
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复苏的进程,去库存化之后需求回暖,对于价格确实有拉抬作用。这一点可以从房地产市场得到验证。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17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38.8%。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6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比6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
三季度末CPI可能同比正增长
此外,从通胀的本质入手来分析,也能得出经济复苏正面临通胀压力的结论。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均是一种货币现象。即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稳定的商品,价格自然会上涨,表现出来就是通胀,反之亦然。那么,在上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仅人民币贷款就新增了7.37万亿元,由此导致了市场对于流动性泛滥引发通胀的担忧。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表示,在内外部不确定性较大的环境下,需求不足仍可能构成价格下行的压力,但也存在价格上行的压力,受连续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及经济刺激计划影响,目前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也就是说,央行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由通缩逐步转向了通胀。于是,才有了对下半年货币政策“微调”的说法。
目前,市场的流动性仍然比较宽松。央行数据显示,1-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73万亿元,同比多增4.89万亿元,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2009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如果按照M2同比增速高于GDP与CPI同比增速之和2~3个百分点的标准,那么当前M2的增长显然已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求。既然经济复苏无法消耗如此多的货币供给,那么必然有部分要涌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最终结果就是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副产品就是通胀。
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已走出通缩区间,未来通胀的压力会逐步显现。等到三季度结束时,CPI、PPI或许就会呈现同比正增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胀显性化。对此,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作者系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深圳)投资顾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