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企欲化身楼市终结者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 14:50  东地产

  《东地产》专栏撰稿人宋会雍

  经历多年的成长,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已经很有些规模。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楼市的不断趋热和房价的快速上涨,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资产规模、开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迅猛增长,房地产几乎成了国内最好赚钱的行业。以“地王”为标志,这种从外到内的快速膨胀在2007年前后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顶峰。

  与2007年的群雄逐鹿不同,2009年的“地王”争夺战中多出了更多国企甚至央企的身影,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已有6块土地被央企拿走。这一波发生在楼市上的“国进民退” 使北京出让溢价率超过100%的地块比重在短短一个月之间由17%蹿升至56%。虽然这些央企成员普遍在房地产行业涉足未深,但并不影响他们决策的果断性和大手笔。曾经创造过“地王”辉煌的民营资本,这一回显然是小巫见到了大巫。

  央企的豪迈出手不仅被业内视为“十余年罕见”,也让力图借势再创辉煌的民营资本牢骚满腹。毫无疑问的是,国有资本在与民营资本竞争的过程中存在着天然的优势,比如说资金后盾,比如说信贷环境,虽然这些央企未必直接出手,但通过下属的某些子公司来完成操作实际上是一回事。因此,任志强大呼“不公平”应该说是有充分理由的。

  2009年的这一轮拿地热潮有着2008年土地成交大幅缩水的背景,开发企业在土地储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断顿”。眼下成交火热、开发企业钱包再次充盈起来,土地饥渴也变得更为急迫。但应该注意的是,不少央企扮演着“行业新兵”角色,对他们来说,参加“土地争夺战”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了业务延续,而是开拓。这种开拓行为至少能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房地产领域依旧是很赚钱的,至少要比这些央企目前主营业务要更赚钱;另外,也折射出目前实体经济环境仍不容乐观,至少2~3年内实体经济的预期收益比不上房地产。所以,即使从来就没有搞过房地产,国有资本也乐于并敢于向房地产领域流动。国有资本如此,灵活机动的民营资本同样也会存在类似的流转,虽然在形式上未必都是搞开发,但炒房也是一种参与。

  从根上来追究,国有资本是属于全民的。也就是说,央企的钱是全民的,国有银行的钱是全民的;类推下去,城市土地也是全民的。用全民的钱,买全民的地,央企买地多少带有点幽默色彩。若从单纯的企业角色上还能说的过去,但从宏观角度上看,一边是地方,一边是中央,这样一个“左手换右手”的成分就比较明显了。这种情况下的土地报价完全可以朝着脱离市场价值的方向狂奔,增加GDP之外,还能够在当前“标杆定价”体系下带来明显的托市效果。

  “标杆定价”在早期楼市中是不明显的,比如汤臣一品早期报出天价并没有什么人买账,一方面是由于价格落差过大,另一方面还在于当时的市场氛围并不是特别火热,市场情绪还没有调动起来。经历“地王”热潮之后,市场情绪开始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在09年多个城市表现“供不应求”的时时候,项目“跳价”频频发生,以区域最高价项目为标尺的“标杆定价”氛围逐渐成熟起来,涨价变得没有理由。这种市场环境下,新地王的诞生对周边房价的拉高效用越来越明显。这种脱离实际价值的价格虚涨无疑蕴含着巨大的泡沫成分,央企“不计成本、只管举牌”扫荡式土地采购无疑在为这种泡沫推波助澜,真正是“炒房的笑,买房的哭”。

  央企在土地市场的纵横驰骋因“保八”任务而被纵容,激发出的楼市泡沫目前有着持续的政策及资金等要素支撑。但泡沫越大,未来需要的支撑也就越大。一旦政策效能消退,楼市将被迫进入自我调整,不仅会杀伤金融系统,更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其破坏程度取决于泡沫大小。央企作为国内经济实体的终极形式,所蕴含的能量为其他企业难以匹及。如果缺少有效的管控,恣意释放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