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数据打架应给予科学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 22:40  《理财周刊》

  提要:统计数据之间“打架”并不奇怪,统计部门应坦诚面对公众质疑,并给予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对于高层决策和解释民众疑惑都有好处。

  本刊记者 张学庆

  要弄清楚统计数据是否真“打架”,首先要看各数据的所代表的真实含义。

  上半年,个人所得税税收增速下降,主要是纳税人收入减少。财政部报告认为,上半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增速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效益明显下滑,职工工资和奖金增长放缓,导致工资薪金收入增速回落,一季度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7399元,虽然同比增长了13.4%,但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了4.9个百分点。二是上半年股市上涨较快、入市资金增多,分流了一部分居民储蓄存款;同时受到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储蓄利息所得税减收明显。

  逻辑上不矛盾

  工资薪金收入增速回落,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何又有近10%的增长?“个税增幅虽然下降,但实际还是增长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说,“个税收入增幅下降,但在总的税收中,还是处于增长态势。”

  财政部公布的报告显示,2009年1~6月份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29530.07亿元,同比下降6%,减收1895.68亿元。而个人所得税完成2136.73亿元,同比增长0.7%,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26.5个百分点。这说明个人所得税税收仍然在增长,高于税收平均增幅,只不过,增幅放缓了。

  胡怡建认为,个税增长放缓,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减少,因为高收入阶层是缴纳个税的主力,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少外资企业出现了减薪、裁员等现象,这势必影响到这些高收入者的收入,因此,个税收入增幅减缓是可以理解的。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较多,或许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加比较多,抵消了高收入者收入的减少。比如说,原来月收入1500元的人,增加了500元,到了2000元,收入增加了,但对个税并没有影响,因为还不到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但一个1万元月收入者,如果减薪到8000元,那么,就要少缴个税。

  如果以上两者在今年上半年都有所增加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目前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大,税收增加幅度小的情况。“目前没有看到可支配收入人群的和缴纳个税的具体结构比例情况,所以只能作这样的分析。”胡怡建对记者表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赵欣舸博士表示,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大,个税增加幅度小,两者在逻辑上还是讲得通的。主要是因为个税收入还是在增加,只不过增加幅度小而已。他告诉记者,由于统计方法中采样的不同,统计的结果可能会与我们生活中的感受不一样。

  由于可支配收入的数据来源是全国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得来的,样本的采集不同,都会影响到调查结果和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产生出入。

  “从上半年就业形势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企业效益没有明显改善,可支配收入有这么快速的增加,还是有点匪夷所思。”一位专家不解地说。同样在网上,这条新闻之后的2000多条跟帖中没有一条认可,大叹自己的收入没有增长。

  上海数据可信

  如果把视线转向上海,上海这两组数据是否也”打架“呢?

  上海市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上半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96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增幅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0290元,增长3.8%;转移性收入为3638元,增长20.3%。

  上半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68.4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5%。从税种看,增值税186.61亿元,增长6.3%;个人所得税124.22亿元,增长8.1%;房产税36.49亿元,增长28.2%;营业税400.8亿元,下降2.5%;企业所得税251.39亿元,下降22.9%。

  7.6%和8.1%,两个增幅比较接近,不存在“打架“现象,并且后者高于前者,说明上海的高收入者的情况要好于全国水平,在上半年收入依然获得较快增长,而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要低于全国水平,这又令人较难理解。上海作为全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拖了全国的后腿,全国的的人均收入增幅是否真实可信,又是一个问号。

  目前国家统计局还没有对这一公众关注的问题作出解释。

  解释被指牵强附会

  针对经济增长与全社会用电量的关系,国家统计局曾经解释有两个原因。

  一是一季度产业结构变化较大,用电量相对较少的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其增加值同比增长7.4%,超过第二产业2.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2.7%升到44.3%,已超过第二产业中工业的比重。

  用电和经济增长不匹配的情况在美国也存在。比如2003年,美国GDP由上年增长1.6%加快到2.5%,而电力生产则由上年增长3.6%回落到0.6%。

  二是主要高耗能行业生产及用电量增长放缓,一季度用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左右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2.5个百分点;而用电相对较少的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国家统计局专家还分析说,由于经济指标有先行、同步、滞后之分,在经济波动转折期,经济指标在相同时点会有不同的变动幅度,甚至不同的变动方向,比如生产开始增加而价格仍下降,或库存开始下降,但生产并未恢复。在目前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有些指标间的“似乎不一致”恰是经济内部真实变化的客观反映,是这一特定阶段复杂情况的客观反映。比如,三大需求的不一致,恰恰反映了国际形势严峻和国内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再如,工业增速与发(用)电量的不一致,某种程度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在企稳向好、高耗能行业下降较多和库存剧烈调整的现实。

  但统计局的解释并没有获得很好反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指出,“结构调整说”用于解释这种背离有点牵强附会,缺乏说服力。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说,经济衰退期为维持就业和保持增长只会注重投资规模等,而不太会进行可能造成大量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即使说产业结构调整,那中国的产业调整也刚刚开始,用产业结构调整来解释用电量与经济增长的背离,缺乏足够的论证过程的支持。

  马光远认为,统计数据之间打架并不奇怪,如果以平常心待之,坦诚面对公众质疑,并给予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对于高层决策和解释民众疑惑都有好处。但我们的统计部门,似乎依然不习惯于外界对统计数字的质疑,动辄斥之为“没有根据的猜测”。这种自闭的态度更不利于数据的真实以及与民众的互动。

  马光远建议,统计部门除了在统计指标的设置和数据的“保真”上下工夫之外,恐怕也要学学公共政策解释的艺术,放下傲慢与偏见,对于数据打架能够做出符合自身和公众智商的合理解释,努力使自己的数据能够距离老百姓的心灵近一点,为统计数据建立真正的公信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