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统计数据何以频频打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 22:39  《理财周刊》

  提要:一个是9.8%的增长,一个却是0.7%的增长。个人所得税的税基主要是城镇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很快,个人所得税税收同比增速却大幅下降,这两者之间是否相互矛盾?

  本刊记者张学庆

  由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却一再遭到质疑。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和财政部发布的数据,被专家称为“打架”了。

  收入与个税不匹配

  国家统计局上周发布的上半年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6394元,增长11.1%;转移性收入2273元,增长16.0%;经营净收入778元,增长3.9%;财产性收入222元,增长9.1%。

  与此同时,财政部在财政收支报告中透露,上半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增速明显回落。1~6月,个人所得税完成2136.73亿元,同比增长0.7%,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26.5个百分点; 1~6月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7.29%。

  一个是9.8%的增长,一个却是0.7%的增长,有专家指出,两者数据相矛盾。个人所得税的税基主要是城镇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很快,个人所得税税收同比增速却大幅下降,这两者之间难以匹配。

  用电量与GDP不匹配

  对于统计数据“打架”质疑,这已不是今年首次了。

  今年年初,英国《金融时报》曾就中国国家统计局把2007年GDP增长从11.9%调高到13%发表分析文章,指出许多国外投资者怀疑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可信度。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统计局刻意弱化了经济波动强度,经济强盛时倾向于低报增长率,而在经济疲软时则相反,倾向于虚报和浮夸。

  今年5月,用电量与工业增加值的背离也让人感到数据的不真实。工业用电量的下降的同时,工业增加值怎能快速回升?

  按常理理解,只有工业用电量增加,工业增加值才可能增长。而用电量这个数据是很难造假的。所以,通常人们看用电量来先行判断工业生产情况如何。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用电量为5507.8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38%。在用电量下滑的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工业生产数据却开始好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信贷数据等也很高,反映出经济的扩张趋势。

  《华尔街日报》5月15日刊登文章对我国一季度GDP增速与石油、电力等能源消耗量不吻合提出了质疑。

  国际能源署表示,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长6.1%与当季石油需求下降3.5%的情况也不符合。

  除遭到国际经济界的质疑外,国内学者也对统计数据真实性表示怀疑。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公开表示,虽然用电量和经济增速会有差距,但是世界其他国家用电量增速和经济增速的背离一般在两三个百分点,而中国的差距却达10个多百分点,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情况。

  在国务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就这个问题也承认:“直接从数据上很难解释。”

  统计数据是否有问题

  “我们的统计数据可能有问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称。国家电监会前副主席邵秉仁6月3日对媒体表示,某些地方上报的经济数据的真实性确实值得怀疑,一些地方上报的发电量同比下滑而经济同比大幅增长的数据也可能不实。用电量和运输量,是做不了假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还总结出了八大中国经济指标的偏离现象:投资的高速增长与进出口加速下滑的背离;工业增加值上升与用电数字仍是负数的背离;工业增速上升与财政增速负数的背离;货运量正增长与港口吞吐数据下降的背离;名义消费增长与实际消费增长的背离;股指上涨与上市公司利润下滑的背离;工业增加值增长与工业利润下滑的背离;以及房地产销售的增长与实际房地产投资的增幅很低的背离等。

  其实,不仅学者感到统计数据难以理解,老百姓凭着自己的感觉对统计数据不理解早已有之。曾经在通货膨胀高涨的时候,老百姓普遍感到市场上什么东西都在涨价,物价飞涨,钱不经用,但等到统计数据公布,出来的CPI似乎并不那么高。尽管统计局对此作出了解释,称各种商品在CPI中的权重不同,导致CPI的升幅与普通百姓的感受存在差异,但很多人还是不解,认为统计数据不真实,离实际情况很远。

  那么,是否是统计数据真的出现了问题,还是人们的认识有偏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