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一个事实不能不正视,即经济增长还是过度依赖政府投资,为保“8”而付出的成本及投入的资源太大,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
2009年已经过去一半有余。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增速受到高度关注。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公报称,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这一表现超出了许多机构的预期。按照这一发展态势,全年保“8”的目标和任务应该说基本没问题。
然而,保“8”任务的完成并不表明我们就可高枕无忧,更不说明中国的经济就是健康的。这里既面临着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也不平衡,回升过程中仍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更在于年初定下的目标和任务不只是“保增长”,还有“扩内需”和“调结构”。
以此衡量,20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表现还不宜乐观。分析宏观经济上半年的运行情况,一个事实不能不正视,即经济增长还是过度依赖政府投资,为保“8”而付出的成本及投入的资源太大,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外需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更主要得益于政府投资。投资中又主要是政府投资在唱“主角”,甚至在某些地方唱“独角戏”。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私人资本出现困难或者出于避险考虑,适度扩大政府投资是必要的,也具有引导作用,但如果将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在政府投资身上,则很危险。因为政府投资的一个根本缺陷是相对忽视成本和效益。私人投资则不同,它始终存在一个成本压力,因而投资要讲回报。特别在目前的政绩观下,政府投资更多投向那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立竿见影的,可以增加官员政绩的工程和项目。
从实际来看,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投向“铁、公、机”等基础设施项目。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所占资金规模高达1.5万亿,占全部计划投资的三成多。而作为经济增长长期动力同时也是重要民生工程的教育、医疗等,分配到的资金只有1500亿元,仅占近4%。另一方面,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在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产能不断扩张,致使经济结构在一些方面继续失衡和扭曲。
政府投资不但会挤压民间投资后者的启动一直被认为是尽快摆脱经济下滑的必要手段,政府投资还必须有银行的配套资金和它配合使用。今年上半年,为使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顺利实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资金规模达到7.6万亿之巨,创改革30年来之最。庞大的信贷资金主要是流入到了基础设施等政府工程,以及国有企业中。
另一方面,国企虽然占据了大部分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但并未取得相应收益。从上半年工业增加值来看,虽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一季度的5.1%上升到二季度的9.1%,可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仅增长1.7%,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则分别增长了5.9%和9.4%。由此可见,若没有民间投资的启动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中国经济极可能锁定在收益小于成本的低效状态。
下半年是中国经济增长从急速下滑转向全面恢复性增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必将在相当程度上矫正当前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一系列失衡现象,夯实中国经济的复苏根基。
要确保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从主要依靠投资向投资和消费并重转变,更多启动民间投资,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为此,需要决策层针对实际情形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体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技术性微调”,财政政策更多地向农村和民生事务倾斜,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力度;货币政策则要既防通缩,也防通胀,特别对因投资增速过快、贷款增加过多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而催生的资产价格泡沫,要把它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重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