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骆海涛
一只眼盯住银行放贷的量,另一只眼盯住放贷的质。虽然扛着拯救经济的大旗,但监管层已经开始敲起了微妙的边鼓
尽管高层们还在不断强调“保增长”,但是银行监管层已经开始敲起了微妙的边鼓:
7月17日,在银监会2009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主席刘明康明确表示,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在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
他提出要特别防范项目资本金不实或不足风险、票据融资风险、贷款集中度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等新的风险点。
这些提醒,句句敲在银行的软处:
在过去的半年中,中国的银行们集体上演了一出信贷大跃进,半年就放出了一个建国以来全年都没有出现过的天量数字——7.37万亿,其中的主要投放对象,便是基建项目,而票据融资也诡异地突然飙升。
放贷1亿,奖金25万
成功贷出1亿者,奖金25万。
这是一家银行从今年年初开始实行的“悬赏”放贷标准。不止他们一家,今年上半年好些银行都采用这种方法激励员工奔赴一线加急放贷。
除了胡萝卜,还有大棒:对于没达标的负责人实行“家法伺候”。某国有银行广东省分行就有几位支行行长因未能完成放贷任务而下岗或被降级,而一位市级分行的行长没有利用好信贷大投放的时机降低不良贷款遭到免职。该行的不良贷款一直居高不下。
一位行长说:放贷任务非一般的重,而且是末位淘汰。
“保增长,首先就是保住银行自己的增长。”他说,手握大量资金的银行们,在拯救经济的大旗下,不得不通过快速大量放贷的收入来弥补因降息而造成的损失。
现在,利差收入依然是中国的银行们最依赖的来源。在2008年全球大降息的潮流下,央行去年下半年连续5次降息,利差收入大大降低。
而且,在信贷狂潮之下,大量的钱追逐有限的项目,银行要想拿到项目就不得不在谈判桌上让人三分——许多优质客户利率普遍下浮10%,个人房贷客户利率也打到了7折。
贷款“贱卖”,银行不得不“薄利多销”,即以量补价。即使净息差少了,但以规模扩张来弥补这一“贷款降价”的不足。
这是银行放贷冲动的根本来源。尤其是对那些上市银行来说,要做出漂亮的成绩单,就得放贷。
随着中报公布日期的临近,研究机构普遍据此给出对下半年银行营收的乐观预测,因为上半年大量投放的贷款将在下半年产生持续稳定的利息收入。
与传统农业类似,银行业也是“春夏播种、耕作,秋冬收成、保养”。经过上半年的信贷“快耕多作”后,就算下半年信贷收紧,银行的业绩也有了一定的保证,而且,信贷额度收紧有利于银行提高议价能力,“薄利多销”转头就是“坐地起价”、“厚利少销”。
一个项目贷款是如何炼成的
投资者一只眼盯着放贷的量,另一只眼盯着放贷的质,正是后者让他们感到了担心:
来看看一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贷款是如何“空手套白狼”的:
5月份,信贷客户经理侯健参与了一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贷款。这个项目未来盈利能力不错,但尚缺足够的资本金。按规定,银行不能给企业放贷用作资本金。
于是,银行让一家关系良好的信托公司,针对此项目发行了一个信托产品,筹集了3亿资金,投入到项目经营公司中去。相比之下,信托公司的投资要比银行灵活很多。
接着,项目经营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其向地方政府支付用于高速公路的征地款3亿元。地方政府又以招商引资补贴等名义,将这3亿返还给项目经营公司的股东——股东有权将这笔钱用作资本金。
至此,这3亿元资金就从最初的信托产品资金,变成了高速公路项目的资本金。
此时,银行不得为资本金不足的项目放贷的路障已经被清除,银行可以名正言顺地为这12亿的项目配套发放75%的贷款——9亿元。
最后,项目经营公司归还信托公司的3亿投资。
在这个“空手套白狼”的过程中,项目资本金只是一个“从左兜放右兜”的游戏。在侯健了解到的几个高速公路的建设项目的投资,银行贷款的占比都在90%以上。
“我不知道贷后管理会怎么样,反正对这些大项目的审计都还没来。”侯健说,“这个高速公路收费期限是25年,只要公司按时付息就行。”
这像是一个三赢的故事,地方经济得到发展,银行不仅维护了跟地方的关系,而且获取了利润。而对候健来说,他可以与团队同事分享到那9亿贷款下的225万元的赏金。
这样的故事在今年的信贷狂潮中并不鲜见。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今年新增贷款的平均质量弱于去年同期:
在众多现有客户财务指标已经恶化的情况下,银行还继续对它们放贷;现在一些新增客户,其实过去是由于无法达到银行此前的放贷标准而无法获取银行信贷的,或者获取程度有限;在政府放松项目资本金要求的情况下,国内银行可能也放松了对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相关项目的放贷标准。
5月27日,国务院公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调整结果,其中备受关注的是,普通商品住房项目投资最低资本金比例从35%调低至20%,恢复到1996年水平。
信贷扩张对银行带来的风险不仅是重点项目上。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认为,有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楼市;部分贷款在银行内部空转,属于无效贷款;大企业获得贷款后转手加高利率借给中小企业,形成贷款价格的双轨制。
由此,标准普尔警告: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则未来2-3年银行的资产质量将大幅恶化。
不过,在短期内,大量的新增贷款却恰恰帮助修饰了不良贷款的数字:在申银万国看来,大量新增贷款对不良贷款率有稀释作用,而信贷展期和期限较长的基础设施贷款发放将延后风险暴露的时间。
但幸运的是,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宏观经济的企稳和土地等资产价格的上升,为这些贷款带来了更强劲的保证。
收紧的信号
“上半年的信贷是‘有保无压’。”一位银监系统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此前的信贷结构不合理问题尚未解决,经过此轮信贷扩张后,倘若又引发新一轮的结构风险,那么使问题变得积重难返。
针对信贷投放迅猛的问题,监管层已经动作频频。5月19日,银监会向社会公开《固定资产贷款暂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分析人士称,银监会此举旨在应对信贷高增下未来银行体系资产质量的挑战。
7月中旬,人民银行计划向部分银行发行总额千亿的定向央票。这是央行用来警告过度放贷的银行的一种调控手段,在2006至2007年的通胀周期下曾经频繁适用。
7月1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本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对当前宏观政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
7月17日,在银监会2009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主席刘明康提出警示,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其中包括要严守资本充足率底线和严守拨备覆盖率底线,在年内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这意味着银行需要为其目前的不良贷款余额专门计提准备等额1.5倍的钱。“提高拨备覆盖率,就是信贷收紧的信号。”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陆磊向南方周末记者直截了当地表示,银行不能无度地扩张信贷,更不能为了增加信贷而牺牲自有资本金。监管层要求银行未雨绸缪,为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
截至6月末,银行业拨备覆盖率水平为134%。在上市银行中,交行、中行、深发展、工行和建行,还没达到150%的指标要求。
嗅觉灵敏的银行开始悄然调整战略和战术:为了提升资本充足率,今年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1家提出了总额达4300亿的次级债发行计划;季度末刻意控制放贷增量,例如广东不少银行在6月份最后一星期都没有一笔新增贷款;延长贷款申请的批复时间,此前申请商业贷款在一两个月内就能获批,现在需三四个月才能完成。“下半年信贷可能会收紧,我们做好了准备。”一位股份制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说。
(应被访者要求,侯健为化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