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任若恩:反对盲目复苏论 现在防通胀后果可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1日 13:56  《英才》

  错误的判断将会把经济带入更大的深渊

  采访|本刊记者 朱雪尘 宋清华/文| 本刊记者 宋清华   

  今天的情况更加复杂了。

  如果中国经济已经复苏,政府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刺激经济?宏观调控什么时候应该变向?政府的下一步应该治理通胀吗?

  但是如果中国经济还未复苏,我们的手中还有哪些牌能出?

  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将直接影响政府的调控政策,错误的判断将会把经济带入更大的深渊。这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日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直到2003年才让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基于错误的判断,政府开始加税,复苏戛然而止。

  而中国之所以面临今天的复杂形势,经济学家任若恩认为很大程度是来自去年错误的判断,“如果去年上半年不迷信通胀的说法,现在的经济形势就不至于这么差。”

  最乐观的看法是去年四季度经济就已经触底,待到今年一季度以及4月数据出炉之时,大量经济学家纷纷表示中国经济正在复苏。

  讨论的声音或许传到了决策层的耳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5月15日在“2009陆家嘴论坛”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延续,但具体操作力度需要走一步看一步,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微调。

  在随后以“复苏”为主题的论坛中,此前的诸多乐观论调却没有延续。即使乐观派王庆(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也只是认为经济会在今年四季度触底;胡祖六(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认为金融市场在往好的方向改善,但也不否认还远没有恢复;而谢国忠(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依然“唱空”,甚至认为现在谈经济恢复为时过早。

  任若恩曾在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任职,多年来持续关注宏观经济运行,连续出炉的数据没有改变他对经济走势的判断——中国经济还远谈不上复苏。

  不能停止刺激内需

  谈复苏的人甚至觉得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刺激经济了,觉得下一步就是治理通胀,这些说法是盲目乐观。

  《英才》:很多人说经济触底了,或者复苏了,你的判断呢?

  任若恩:最乐观的说法是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已经见底,在按照45度线反弹,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了。也有人认为会在二季度到底,我认为要等到三季度,而且即使触底也不意味着就会迎来复苏。

  十年前,97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也遇到过这个事情,那次中国经济回到正常用了四年的时间。它的形势跟今天是很相似的,刺激内需用的措施也都是一样的。现在中国经济总量比原来更大,而且这次我们遭受的打击并不小,绝对比十年前厉害。现在出口的数据下跌20%多,十年前没有这么可怕的数据。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一个长的时间来修补。

  《英才》:需要多长时间才可以看到复苏呢?

  任若恩: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它不会是探底然后马上就反弹。我觉得中国的经济走势会是“U”型,只不过是底多长的问题。今年触底,然后到明年下半年开始有所复苏,就已经很不错了。

  与十年前的危机相比,这次我们应对的能力强多了,因为现在政府手里的资源比十年前强得多。

  《英才》:那么,政府还需要继续刺激经济吗?

  任若恩:全世界现在还是一片凄凉,最基本的问题大家都还没有解决,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很高,中国失业的问题现在肯定也没有解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去谈迅速的复苏,是迷惑人的。谈复苏的人甚至觉得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刺激经济了,我觉得这些说法是盲目乐观。

  如果现在停止刺激政策,甚至像有人说的现在要先防止通胀,后果是可怕的。

  《英才》:大家也讨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你怎么看政府刺激政策的效果?

  任若恩:财政政策的缺点很明显。财政政策是一次性的东西,刺激一次以后如果经济没有起来,下面的作用就衰减了,未来就得用更大的力度来刺激。而且财政本身是靠花政府的钱、花纳税人的钱,钱越花越少,但今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花钱,减税要花钱,增加内需也要花钱。问题是我们看到财政的收入在下降。

  其实历史上日本在它15年经济衰退过程中多次使用财政政策,每次力度都不小,但是每次效果都不明显,最后就不敢往下做了,因为财政赤字太大了,社会也接受不了。

  货币政策中国还有空间。因为看到现在贷款这么高,政府认为没有必要继续采取措施。但这些数字是不是真实数字,是不是可以以此为政策依据,是值得探讨的。

  这么多货币去哪了?

  现在货币量这么高,物价却在往下走,是要怀疑这个现象,还是要怀疑书本?

  《英才》:一季度贷款量的大幅度增长,你怎么看?

  任若恩:在观察短期经济的时候,我觉得首先要观察一些直接指标,如GDP、物价。其实贷款不是直接观察经济的数据,企业拿到贷款以后有可能过一段时间再做投资项目,项目开始以后,才能变成一种需求,买钢材、买水泥,然后才对经济产生影响,这是一个间接指标。

  间接指标应该放到第二位,但是很多人在拿它说事,因为中国的宏观经济学家信货币主义的太多,都相信货币进来,物价就会起来。书上怎么写这不重要,但我们要拿它跟现实验证。现在货币量这么高,物价却在往下走,是要怀疑这个现象,还是要怀疑书本?当然他们要说会有滞后,六个月以后物价会起来。那就等六个月看,六个月以后物价还没起来,是怀疑书还是怀疑现象?

  《英才》:历史上是否有过这种错误的判断?

  任若恩:2008年上半年不少人说物价会一直往上走,但是它没往上走。是谁错了,是分析的人错了,还是经济错了?那肯定不是经济错了,是人错了。今年又碰到这个情况,这种说法又出来了,你信不信?你如果信,政府能往下做刺激政策吗?

  《英才》:这么大的信贷量,货币去哪里了?

  任若恩:我们知道货币作为一种交易媒介它是无处不在的,买房子用货币,买股票也用货币,但是房价没在CPI里面,也没在PPI里面,股票的价格也没进去。所以可以看出,有很多货币跟商品无关,而CPI、PPI体现的是商品的物价。实际上货币有很多交易的功能是体现在商品之外的经济活动中,这个可能就告诉你,货币在哪儿。《英才》:那么需要反思的问题是什么?

  任若恩:现在的经济学体系问题极大,传统西方经济学里面有很多毛病。首先这套经济学是建立在欧美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它在中国是不是应该经过一番调整,这是第一个问题,即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需要考虑。我现在考虑的问题是这套经济学在美国也玩不转,这次美国看走眼的人也非常多,把经济最终搞成今天这样。

  所以我们对教条要慎重对待,过去说马列主义教条,其实西方经济学也是教条。这对中国最大的意义是要反思,不要再弄一个教条来把自己框住。

  在货币经济学里,没有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地位,研究的是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产生借贷关系,产生货币乘数效应,最后形成货币总量。所以就回到刚才的问题,钱到哪去了?钱到金融市场上去了,但是在实体经济当中看不见,所以就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