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货膨胀不是当前宏观经济主要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5日 00:17  《首席财务官》

  如果我们将CPI增长达到4%以上作为通货膨胀需要开始治理的关键点,则在2010年应该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2011年上半年也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

  文/任若恩

  欧盟统计局(Eurostat)j今年6月30日报告称, 欧盟统计局初次估算报告显示,换算为年率数字的欧元区6月CPI环比下降了0.1%,为1997年1月开始记录这一指数以来首次出现负值。这一数字远远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通胀水平2%的目标。欧元区通胀率继去年年中创下4%的历史最高纪录后,最近数月急剧走低,今年5月份首次降至零。欧洲央行6月初预计,欧元区物价总水平还会进一步走低,并在接下来的数月里出现负值,今年年底预期可能恢复正值。

  可以很清楚地回想到,在美国货币政策已经转向,次贷危机已经开始后的2008年7月3日,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至七年高点,以抑制欧元区通胀水平的增长。欧洲央行当时表示担心,欧元区16年来上升速度最快的通胀水平将发展为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式上升。不到一年的时间,物价水平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当时的一些欧元区国家认为,升息将令欧元区经济面临更深的滑坡,他们表示,欧洲央行可能对增长前景没有足够的关注。在此之前,2008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历史高点。看的出中国央行和欧洲央行的思路是相似的,都是对于增长的前景没有足够的关注,因此现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将物价指数从正增长治理成为负增长。

  此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发布的报告强调了发达国家,包括主要欧洲国家失业率将继续维持高水平。OECD预计,2010年其成员国全年平均失业率将攀至9.8%的高位,而到2010年底平均失业率将至9.9%,这将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对于主要欧洲国家,在物价历史上首次出现负增长的时候,失业率达到了最高点,完全印证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一些极端的货币主义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很多理论来证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此消彼涨关系不存在,甚至认为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可以不考虑失业问题,因为市场会自动实现均衡,包括劳动力市场。但现实的教训是深刻的,这一次全球失业问题的急剧恶化,对于那些极端的货币主义学派经济学家和他们的追随者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而人们需要记取的教训则是深刻的,欧洲央行需要记取,中国央行也需要记取。

  但人们由于固有思维的约束,很容易健忘,在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之后,又开始发出通货膨胀即将到来的预言,试图影响政府刺激经济的决心。这里所依据的理由之一,是部分研究人员所提出的工业出厂价格(PPI)上涨一定会传导给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判断。深入的研究显示,与上述推断正相反,PPI实际上不可能大幅向CPI传导。PPI中生活资料只占20%;剩下的钢材水泥等都在上游生产过程中封闭运行,不一定完全反映到CPI中。CPI和PPI存在三个不对称性,首先CPI中工业品占40%,而PPI中生活资料只占20%;其次,上涨驱动不对称,1994年以来PPI中只有三黑上涨;钢材、水泥、原油,其余的都基本不涨,而CPI中主要是猪粮上涨;第三是上涨原因不对称,PPI中产品具有垄断性,CPI则受到消费需求的影响非常大。有人通过一些经验分析认为,2007年CPI上涨4.8%中只有0.6%是上游价格传导过来的。

  如果我们将CPI增长达到4%以上作为通货膨胀需要开始治理的关键点,则在2010年应该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2011年上半年也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而目前的扩张性宏观政策则需要至少执行到2010年底。而且对于财政政策的特征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财政政策有两个缺点,一是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一次性的,二是财政收入迟早会消耗殆尽,很容易想像,财政政策一方面要增加政府支出,一方面要通过减少税收达到刺激经济的作用,所以财政刺激政策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政策。但是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只有用财政政策。这一次经济危机的特征决定了全世界都没有选择,只能使用财政政策。因此未来一年半到两年总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低迷是主要的宏观问题,通货膨胀不是主要的宏观问题。最近政府的重要表态表明政府也基本持有这样的判断和态度。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