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已至,一些经济数据备受关注,同时也有质疑——怎么看公布的统计数据
(经济大势)
本报记者 朱剑红
正增长,负增长——
统计数据引发一连串问号
每当经济形势处于复杂多变时,中国统计数据的发布总是会引起质疑。
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数字,质疑集中在经济正增长、而全社会用电量负增长上。《华尔街日报》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撰文认为,中国今年首季GDP增速同石油需求数据不吻合,同电力需求也不吻合。虽然国家统计局当时就撰文回应,但在5月份数据发布后,质疑之声似乎有些“变本加厉”,“火力”集中在工业增加值的增幅与发电量增幅的不匹配上。
6月上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增速同比各增38.9%和 8.9%,分别创下2004年以来和近8个月以来的新高,而发电量和出口同比各降3.55%和24.7%。对此,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在用电量未出现好转的情况下,5月份工业增速比上个月高出2个百分点的反弹“不可信”,实际工业增速或许只有5%。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则表示,实际工业增速可能还不到5%,“虽然用电量和经济增速会有差距,但其他国家用电量增速和经济增速的差距一般在两三个百分点,而中国的差距却达10 多个百分点,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情况。”他进一步推算,当前我们的工业是零增长,理由是5月份全国发电量2897.19亿千瓦时,同比减少3.54%,与4 月份3.55%的降幅基本持平。
对工业增长与发电量关系的质疑只是最有代表性的争议,更有学者总结出“打架”的统计数据有8对之多。统计数据是各方研判经济形势的主要依据,更是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别无选择地要给出解释回应。
有先行,有滞后——
复杂情况的客观反映
对于经济增长与全社会用电量的关系,国家统计局解释有两个原因。
一是一季度产业结构变化较大,用电量相对较少的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其增加值同比增长7.4%,超过第二产业2.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2.7%升到44.3%,已超过第二产业中工业的比重。
二是主要高耗能行业生产及用电量增长放缓,一季度用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左右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2.5个百分点;而用电相对较少的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
对于工业增幅与发电量的关系,国家统计局专家分析,由于经济指标有先行、同步、滞后之分,在经济波动转折期,经济指标在相同时点会有不同的变动幅度,甚至不同的变动方向,比如生产开始增加而价格仍下降,或库存开始下降,但生产并未恢复。在目前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有些指标间的“似乎不一致”恰是经济内部真实变化的客观反映,是这一特定阶段复杂情况的客观反映。比如,三大需求的不一致,恰恰反映了国际形势严峻和国内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再如,工业增速与发(用)电量的不一致,某种程度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在企稳向好、高耗能行业下降较多和库存剧烈调整的现实。
国家发改委经研所专家王小广提出,至少有两个因素可说明为何两者不匹配。其一,这次复苏是投资刺激在先,投资首先带动了库存消化,而库存是原已形成的,所以它不需要耗能。其二,有些行业始现强劲增长,其中一些行业的增长不一定带来能耗上升。如汽车行业,不仅直接贡献大,带动效应也高,它的增长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较大。但因为我们的汽车行业在国际产业链上更多的是组装、进口部件,它不太耗能。
表面看,经济的正增长与用(发)电量的负增长似乎相互矛盾,但国家统计局的趋势曲线表明,这两者的变化趋向是十分吻合的。自去年到今年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相应的发电量都持续回落;1—3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期发电量增速都出现回升。国家统计局的分析相信,随着国民经济从企稳真正转向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与发(用)电量的不一致将会消失。
有质疑,有争议——
更有利于明辨经济大势
对统计数据的质疑,反映了对经济形势判断的分歧。在全球饱受金融危机折磨之时,尽管中国经济带头走出泥淖对世界经济是利好,但出于种种原因,悲观和怀疑总是影响甚至左右着一些人的分析和判断。
此外,质疑也指向中国的统计方法和制度。一些学者指出,中国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独立性和透明度都有很大提高,反映的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平衡关系是清晰的,总体上客观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但需加强和完善。例如,我们发布的数字基本上还是“同比”(即与上年同期相比),而国外更看重“环比”(即与上月相比)。他们认为,相对于年度同比数字,短期环比数字能更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细微变化及现实走向。
其实,国家统计局早就表示要改进统计方法,并将建立环比指标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环比指标制度,因为“环比指标相对于其他增长指标,对经济运行反映更灵敏,对经济态势的把握更准确,对制定经济发展调控政策的指导意义更强。”在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变化趋势不明朗、发展差异较大时,人们因为需要而格外关注统计数字,有质疑有争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积极地看,这也许更有利于我们明辨局势,更快推进统计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