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智库峰会掀头脑风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4日 10:22  金融时报

  ——反思金融危机 把脉世界经济

  记者 谢利 莫莉

  自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一夜之间爆发以来,世界金融经济在随后两年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面对经济的衰退、消费的低迷、贸易的萎缩以及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各国在反思危机根源、汲取教训的同时,更期望通过彼此间合作,为世界经济尽快复苏探寻解决之道。

  刚刚组建3个多月、有“中国超级智库”之称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携此重任,于近日在京举办“全球智库峰会”。来自世界各地数百位各国政要、学人和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代表近百家国际、国内主要智库和国际组织参加了会议,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世界智库界史无先例。7月3日,这些来自全球各智库的重量级人物,围绕“全球经济危机与世界经济展望”,掀起了一场吸引世界眼球的头脑风暴——如何评估当今各国经济危机的应对政策?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又将怎样?如何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

  谁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元凶

  毫无疑问,此次金融危机始于美国华尔街。对于危机的微观成因,目前业界已经达成共识,诸如信用评级的滥用、金融机构过度放贷、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缺陷、衍生品风险放大,以及对于上述问题的监管不力等。而在宏观层面,全球经济不平衡业已成为学者眼中促使经济危机大范围蔓延的祸首。

  曾有国外媒体将金融危机归咎于亚洲的高储蓄率,认为亚洲人过多的储蓄导致了西方国家过度消费。对此说法,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组织秘书长素帕猜表示“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他认为,作为新兴市场,亚洲每年的消费增长比例都达到6%至7%,是全世界最高的,并且并没有基于负债过度消费。同时,中国消费占GDP的比例虽然在下降,但这并非由于消费在减少,而是由于驱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力量更为强大。相反,像美国消费者那样通过大量负债而过度消费,是完全不正确的。

  在素帕猜看来,过度消费、过度流动性、过度投机以及过多的自由化是造成全球经济危机的元凶,因此必须强调金融规则和监管的作用。

  此外,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也为一些学者所诟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在发言中,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借以说明美国汇率政策造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他说,如同船上有一个水手喝醉了,大副好像是美联储主席,他决定把水手打下船,采用的手法是货币升值。而作为船长的财政部长鲍尔森,则和大副抱成一团,决定不救这个水手,理由是避免道德风险。其结果是没有了水手,这艘船将难以正常运行,换句话说,最初的次贷危机逐步升级到后来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蒙代尔的结论是,如果国际金融体系建立在一种主权货币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的基础上,而且这种货币的发行、运行又不受监管,那就必然会带来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还会遇到下一次金融危机。

  经济复苏:黑暗中的舞蹈

  对于世界经济究竟何时能走出衰退,各智库专家们均表示“复苏将是一个较长的、曲折的过程。”欧盟委员会地区政策司前司长大卫·迈德斯形象地将之喻为“黑暗中的舞蹈”。因为尽管有些政治领导人认为金融危机结束,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见底,而且看起来政策对于困境中的银行已经产生效果,但事实上失业率仍在持续上升,经济还会遭受更长时间的损失。

  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在谈到美国经济形势时表示,虽然美国股市大幅回升,促进了美国信心指数的回升,但当前消费者信心仍然非常脆弱。目前美国全国失业率是9.4%,今年下半年或明年预计达到10%。这使得美国人更加节俭,通过减少支出和更多储蓄来偿还债务。今年4月份,美国消费信贷降低了157亿美元,而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人日常消费比以往减少了38%。赵小兰说,这对消费驱动经济占70%的美国而言,其影响可想而知,同时也会对美国贸易伙伴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尽管美国经济正在出现复苏,但依旧面临重大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也认同经济复苏将是较长的过程。他分析说,首先从金融本身来看,巨大的泡沫没有彻底化解,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资产比年初的估计规模翻了一番,大量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还没有清理。金融体系目前不排除出现一些新的、局部的动荡。其次,从各个市场主体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居民受到资产泡沫破裂的影响,陷入债务危机,加之失业率上升,预期收入下降,国际市场消费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同时,大量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继续衰退和倒闭,从各央行释放出的流动性看来,相当一部分在实体经济以外循环。中小企业的融资仍然很困难。全球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新的需求增长点有待培育。很多国家政府的应对政策已经到了极限,财政货币政策回旋的余地不大。第三,建立世界经济正常的运行机制需要转换发展模式,改革现有的金融体系,调整经济结构,这必然会触及各方面利益,其难度可以想象,也应该作出充分的估计。

  危机的启示

  应当说,金融危机暴露出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中的深层矛盾,随着形势变化,世界经济将会突破旧有的秩序和格局,传统的国际分工、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治理模式都会面临一些新的变化。

  对此,曾培炎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稳步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社会应当共同推动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制定普遍接受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加强信息披露,对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和及时干预。国际货币体系应当向稳定的、可预期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难以在短期内有大的变动。第二,要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的深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储蓄与消费关系。美国多年经常保持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居民大量借贷。这种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第三,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国际贸易和投资历来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随着全球市场的萎缩,就业下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种做法既损人也不利己,反而加剧贸易摩擦和投资摩擦。第四,推进经济的绿色复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加藤隆俊认为,亚洲的增长仍然非常缓慢,只有到2010年才能复苏。危机之后,预计在全球增长方面会出现新的变化。美国消费不再像以前一样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修复所造成的损失会用很多年,这就意味着美国的储蓄会增长,经常性赤字会改善,但同时对亚洲产品的需求也会长期受到抑制。他指出,亚洲长期的经济复苏意味着本地区对外部发展因素的依赖性将会减少,而且将更多地注重国内的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这对于一个长期依赖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但只有转变才能使亚洲在危机中保持经济增长。

  中国将率先复苏

  “通过快速和积极的政策措施,中国和美国可能会成为最先走出危机的国家。”国际行动理事会秘书长、日本经济企划厅前长官宫崎勇在演讲中表示。

  目前有观点认为,由于欧盟缺乏统一的经济政策,各国的诉求又不一致,因而经济复苏之路将十分艰难。相比之下,中国、美国由于政府实施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将有望率先走出危机。

  周小川在谈到中国所面临的调整和采取的政策选择时谈到,最优选择是扩大居民消费,直接拉动内需,并降低总储蓄率。不过,在目前收入分配格局一时还得不到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做起来很难。因此,次优的选择就是适当维持和扩大投资率。对此,世界银行行长代表、世行东亚及太平洋战略与业务局局长萨拉·克利夫认为:“中国政府采取4万亿元的经济和货币刺激计划,来稳定中国的经济形势。其应对危机的经验对世界具有借鉴意义”。

  针对“中国与美国谁先复苏”的问题,以及“中国将在美国复苏半年后复苏”的观点,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经济项目主任达度什表示,中国有着非常多的“武器”,可以打胜这场战争,因为它有很好的财政政策和储蓄,还有国际竞争力。另外,中国的银行系统相对比较独立,与国际影响相对隔绝。基于这些原因,中国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恢复的国家。不过,他补充说,尽管中国可能在国际经济中率先复苏,但保持这种增长的能力则取决于其私营部门的发展,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经济重回健康。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